撰文/董润泉
提到肾结石,经历过的人都会对那种“腰腹剧痛如刀绞”的感觉记忆犹新——这种常见的泌尿系统疾病,不仅发作时让人坐立难安,若不及时干预,还可能引发尿路梗阻、肾积水,甚至损伤肾功能。数据显示,我国肾结石发病率已达6%~10%,且复发率高,而饮食不当正是导致结石形成和复发的关键因素。想要远离肾结石,首先要弄清楚它是怎么长出来的,再通过科学饮食“从源头防控”。
一、肾结石不是“突然长出来的”,这3类原因是主要推手
(一)“喝水不够”是最易忽视的诱因
尿液是稀释矿物质、预防结晶的“天然溶剂”,若每天饮水量不足,尿液会变得浓缩,矿物质浓度升高,就像盐水蒸发后会析出盐粒一样,结石很容易在肾脏内“安家”。尤其在高温环境下(如夏季、户外工作)、运动后大量出汗,或因忙碌忘记喝水时,尿液浓缩问题会更突出。临床数据显示,每日饮水量低于1500毫升的人,肾结石风险比饮水量充足者高3倍以上。
(二)饮食结构失衡:这几类食物吃太多要警惕
不同类型的肾结石,对应着不同的饮食诱因,其中最常见的是草酸钙结石(占所有肾结石的70%~80%),与“高草酸饮食”密切相关。像菠菜、苋菜、甜菜、竹笋、巧克力、浓茶(尤其是红茶)等食物,草酸含量较高,若长期大量食用,且未搭配足量水分,草酸就会与体内的钙结合,形成难以溶解的草酸钙结晶。
此外,高嘌呤饮食会诱发尿酸结石:动物内脏(肝、肾、脑)、海鲜(沙丁鱼、贝类)、浓肉汤等食物中嘌呤含量高,摄入后会在体内代谢成尿酸,尿酸过高不仅会引发痛风,还会使尿液呈酸性,导致尿酸结晶沉积形成结石。而长期吃太多高盐、高糖食物,会增加尿液中钙的排泄量,间接提高结石形成风险。
(三)身体代谢异常:这些“隐形问题”要注意
部分人的肾结石与代谢紊乱有关,比如高钙尿症(尿液中钙含量过高)、高草酸尿症(体内草酸代谢异常),这类情况可能与遗传、维生素D过量、甲状腺功能亢进等有关,即使饮食控制得当,也可能因自身代谢问题产生结石。另外,糖尿病、肥胖人群的肾结石风险也更高——糖尿病会影响尿液酸碱度,肥胖则会改变体内代谢环境,两者都可能促进结石形成。
二、科学调整饮食:记住“3大原则+”,降低结石风险
(一)先守好“3大通用原则”,打好预防基础
1.保证足量饮水:把“喝够水”变成习惯
这是预防肾结石最经济、最有效的方法。建议健康成年人每日饮水量达到2000~2500毫升(约8~10杯),肾结石患者或高危人群可增至2500~3000毫升,以保证每日尿量在2000毫升以上。饮水要“少量多次”,不要等到口渴才喝,睡前1小时、夜间起夜时也可适量饮水,避免夜间尿液过度浓缩。注意:白开水、淡茶水是最佳选择,含糖饮料、碳酸饮料会增加结石风险,应尽量少喝。
2.保持饮食均衡:别“过度忌口”或“偏爱某类食物”
很多人查出结石后会陷入“极端忌口”误区,比如因害怕草酸钙结石而完全不吃菠菜、豆腐,反而导致营养失衡。其实,大部分高草酸食物同时富含膳食纤维和维生素,只要“控制量+科学搭配”就能安全食用——比如吃菠菜前先用沸水焯烫1~2分钟,可去除50%以上的草酸;吃豆腐、牛奶等含钙食物时,避免与高草酸食物同时大量食用(间隔1~2小时即可),反而能在肠道内结合草酸,减少吸收。
3.控制“隐形风险成分”:少盐、少糖、少高嘌呤
每日盐摄入量建议控制在5克以内(约一啤酒瓶盖),少吃咸菜、腌制品、加工肉类(香肠、培根);添加糖(如奶茶、蛋糕中的蔗糖、果葡糖浆)每日摄入量不超过25克;高嘌呤食物(动物内脏、浓肉汤)每周食用不超过1次,每次量控制在50克以内(约一两)。
结语
肾结石虽然常见,但只要找准形成原因,通过“足量饮水、均衡饮食、针对性调整”,就能有效降低发病和复发风险。需要提醒的是,饮食调整是肾结石防控的“基础手段”,若已经出现腰腹疼痛、血尿、尿频尿急等症状,一定要及时就医,不要仅靠饮食调理延误治疗。对于有肾结石病史或家族史的人群,建议每年做一次泌尿系统超声检查,早发现、早干预,才能真正守护肾脏健康。
(单位:阳新县城东新区人民医院,省市:湖北省黄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