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周翠华
在社区医院的日常工作中,外科伤口护理是最常见也最贴近居民生活的诊疗服务。无论是厨房里不小心被刀划破手指,还是老年人跌倒时擦伤了皮肤,或是一些小型手术后的切口,这些伤口都需要科学、规范地进行处理。很多人觉得小伤口随便清洗一下、贴个创可贴就可以了,但实际上,错误的护理方式往往会导致感染、延迟愈合,甚至留下严重后遗症。
家庭急救:伤口初步处理的关键步骤
在社区医院,我们常常遇到病人带着已经红肿甚至化脓的伤口来就诊,追问才发现他们在家中的初步处理不够规范。其实,最关键的护理往往就是在伤口刚刚发生时。
立即清洁:发生割伤、擦伤或刺伤后,第一步是清洁。可以用流动的清水冲洗,目的不是“消毒”,而是把灰尘、泥土、碎屑冲掉。如果伤口里有明显的异物,比如碎玻璃或木刺,应尽量避免自己去挖,以免把伤口弄得更深,此时最好到社区医院请专业人员处理。
消毒处理:清洁后,可以用碘伏对伤口周围皮肤进行消毒。注意,碘伏是用来擦拭伤口边缘和周围皮肤的,不需要把大量药液灌进伤口内部。酒精杀菌力虽强,但对新鲜创口会造成强烈刺激和组织损伤,所以不推荐直接用于伤口。
止血处理:小的毛细血管出血,可以用干净纱布轻轻按压,一般几分钟即可止血。如果是比较深的伤口,出血多,或压迫10分钟仍不能止血,就需要尽快就医。
覆盖保护:如果只是表浅的小伤口,可以贴创可贴,既能保护创面免受摩擦,也能避免灰尘污染。但如果伤口较大或渗血较多,就应该使用无菌纱布覆盖,固定后尽快到社区医院处理。
科学消毒:避开护理误区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发现居民常见的错误主要有两类:一是消毒过度,二是消毒不足。过度消毒是因为有人觉得伤口脏,就反复用双氧水、酒精猛擦,甚至每天清洗数次。这样虽然“看起来干净”,但实际上会损伤新生组织,导致愈合延迟。消毒不足指有人只用水随便冲一下,甚至什么都不做,就直接包扎。这种情况下,细菌很容易在伤口内滋生,引起感染。
科学的做法是在初次处理时要彻底清理杂质,之后在换药时保持一次性无菌操作;不需要每天大面积使用刺激性药液,更不必用碘酒反复擦拭;在医生的指导下,伤口若干天后只需简单清洁和更换敷料,让身体的自我修复发挥作用。
换药流程:在社区医院和家庭都能做到
洗手与准备:医务人员会先洗手,戴手套,准备好碘伏、无菌纱布、镊子、棉签等。家庭护理时,也要尽量保持双手清洁,最好使用一次性棉签和纱布。
拆除旧敷料:如果纱布粘在伤口上,不要硬撕,可以先用生理盐水湿润,再轻轻取下。强行撕扯会破坏新生肉芽组织,延长愈合时间。
清理伤口:根据伤口情况,用生理盐水冲洗干净,如果有少量分泌物,可以用棉签轻轻擦拭。比较干净的切口不需要反复擦拭。
观察情况:每次换药时都要观察伤口颜色、分泌物量及气味。如果发现伤口红肿加重、分泌物变黄或带有臭味,就提示感染,需要尽快到社区医院复诊。
再次覆盖:根据伤口情况,选择透气性好的无菌纱布覆盖。如果是手指或肘膝关节部位,可以适当包扎固定,防止频繁摩擦。
不同类型伤口的护理要点
表浅擦伤:多见于孩子摔倒、骑电动车摔伤,处理重点是冲洗干净,避免残留沙土。愈合快,通常几天就能结痂。必要时清洁消毒干净后用红霉素软膏薄薄涂于无菌纱布上再覆盖伤口,防止纱布伤口粘连,而且可以消炎。
割伤或切口:较深的割伤要注意是否需要缝合。未缝合的伤口愈合时间长,需要耐心护理。缝合后的切口一般要在拆线前保持干燥清洁。
慢性伤口:老年人或糖尿病患者常见的足部溃疡、长期不愈的伤口,需要在社区医院持续随访,必要时转诊上级医院。
外科伤口护理看似简单,但其中包含许多科学原则。我们每天都在处理这样的情况,既见过因为规范护理而快速愈合的患者,也遇到过因轻视小伤口而导致严重感染的案例。对于普通居民来说,掌握基本的消毒与换药知识,是保护自己和家人健康的重要一步。伤口处理的目标不是“洗得越干净越好”,而是保持清洁、避免感染、促进自然愈合。如果有不确定的情况,最稳妥的办法就是去社区医院,请专业人员来帮忙。科学的方法加上专业的指导,才能让小伤口不出大问题。
(单位:武汉市江岸区劳动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省市:湖北省武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