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谭继娜
对需要注射胰岛素治疗的糖尿病患者而言,正确的注射方法会直接影响血糖控制效果。胰岛素注射看似简单,却藏着不少学问:注射部位选错会影响吸收效率,长期固定一处注射易导致脂肪增生,操作不当还可能引发疼痛或感染。掌握胰岛素注射的部位轮换技巧,避开常见误区,才能让胰岛素发挥最佳疗效,减少并发症风险。这份全攻略将带你解锁胰岛素注射的正确打开方式。
胰岛素注射部位的选择有讲究,不同部位的吸收速度和效果存在差异。适合注射胰岛素的部位主要有腹部、上臂外侧、大腿外侧和臀部外上侧,这些部位脂肪丰富、神经分布少,既能减少疼痛,又便于操作。其中腹部是首选部位,尤其是肚脐周围2厘米以外区域,胰岛素在这里吸收最快、最稳定,不受运动影响,适合注射餐时胰岛素(如短效胰岛素),能快速控制餐后血糖。
上臂外侧适合注射中效或长效胰岛素,此处脂肪层较薄,吸收速度中等,但自我注射时难以单手操作,需他人协助。大腿外侧吸收速度较慢且受运动影响大,注射后避免剧烈运动,以防胰岛素吸收加快导致低血糖,适合注射中长效胰岛素。臀部外上侧吸收最慢,适合注射长效胰岛素或中长效胰岛素类似物,尤其适合需要大剂量胰岛素的患者。了解不同部位的吸收特点,才能根据胰岛素类型选择合适的注射部位。
部位轮换是胰岛素注射的核心原则,目的是避免长期在同一部位注射导致的脂肪增生或萎缩。脂肪增生会使胰岛素吸收不均匀、起效延迟,影响血糖控制稳定性。轮换方法包括“大轮换”和“小轮换”:大轮换指在不同部位之间轮换,如这次注射腹部,下次注射上臂,再下次注射大腿,确保各部位都能得到充分休息;小轮换指在同一部位内不同区域轮换,如腹部注射需按“分区轮换”原则,将腹部划分为多个2平方厘米的小区域,每次注射间隔至少1厘米,避免在同一区域重复注射。
腹部注射可采用“四分法”分区:以肚脐为中心,将腹部划分为左上、右上、左下、右下四个区域,每周固定在一个区域内注射,按顺时针方向依次轮换,每个区域注射完后再换下一个区域。注射时要避开肚脐2厘米以内、瘢痕、瘀青、痣和伤口部位,这些地方吸收不稳定。轮换注射时建议使用标记笔在皮肤上做标记或记录每次注射的具体位置,避免遗漏或重复。
注射时用拇指和食指轻轻捏起皮肤形成褶皱,针头与皮肤垂直刺入,注射笔针头长度以4~5毫米为宜,无需捏皮也可注射,能减少疼痛。推注胰岛素后需停留10~15秒再拔针,确保胰岛素完全注入,避免药液残留。拔针后不要揉擦注射部位,以防胰岛素吸收加快或皮下出血。注射完毕后将针头取下丢弃在专用锐器盒中,避免重复使用针头。
重复使用胰岛素针头是危害极大的误区,用过的针头会因穿刺皮肤产生磨损,出现变钝、毛刺等问题——再次使用时,不仅会显著增加注射时的疼痛感,还会反复刺激皮下组织,导致皮下脂肪增生,影响胰岛素吸收;同时,针头表面易残留血液、组织液,重复使用会大幅提升细菌感染风险,严重时可能引发局部脓肿。胰岛素针头属于一次性医疗用品,每次注射后必须立即丢弃,不可为节省成本重复使用,这是保障注射安全的基础。
注射前不排气同样是常见错误,胰岛素笔芯内若残留气泡,会占据笔芯空间,导致实际注射的胰岛素剂量不足,直接影响血糖控制效果。正确操作是:每次安装新笔芯或更换针头后,先轻弹笔芯(让气泡浮至顶端),再推注1~2单位胰岛素直至针尖有药液溢出,确保笔芯内无气泡,保证每次注射剂量精准。
注射深度不当也会影响效果,过浅可能导致胰岛素注射到真皮层,引起疼痛和吸收不良;过深则可能注入肌肉层,导致胰岛素吸收过快,增加低血糖风险。使用4~5毫米长度的针头时,垂直进针即可达到皮下注射深度,无需担心注入肌肉。消瘦患者或儿童注射时可适当捏皮,避免针头过深。
胰岛素注射是糖尿病管理的“基本功”,正确的部位选择、规范的轮换方法和科学的操作技巧,能让胰岛素治疗更安全有效。避开常见误区,养成良好的注射习惯,定期检查注射部位,与医生保持沟通调整方案,才能实现长期稳定的血糖控制。记住,胰岛素注射的每一个细节都关乎血糖平稳,掌握这份全攻略,让胰岛素成为控糖路上的得力助手。
(单位:河北省卢龙县医院,省市:河北省秦皇岛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