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刘颖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抑郁症是一种“想太多”“心态差”的心理问题。但医学早已证明,抑郁症不仅是心理困扰,更是一种有明确生物学基础的精神疾病。它的发生往往与大脑内部复杂的化学信号密切相关。大脑的神经细胞之间并不会直接“碰面”,它们依靠一种叫作神经递质的化学物质来传递信息。这些微小的分子,就像情绪的“信使”,调节着我们的心情、睡眠、动力和思维。当这种化学平衡被打破,情绪就可能陷入低谷,从而出现抑郁症。
情绪与神经递质的联系
大脑中存在上百种神经递质,但和抑郁症关系最密切的,主要有三类:5-羟色胺常被称为“快乐分子”。它影响情绪稳定、焦虑水平和睡眠质量。血清素不足时,人容易陷入悲观、焦虑,甚至出现睡眠障碍。去甲肾上腺素像是大脑里的“兴奋剂”,与注意力、反应速度、动力密切相关。如果这种物质不足,人的精力会下降,缺乏兴趣,行动迟缓。多巴胺是“奖励与快感”的信使。多巴胺水平过低时,生活失去乐趣,原本喜欢的事物也提不起兴趣,出现典型的“快感缺失”。可以说,血清素负责“情绪底色”,去甲肾上腺素调节“能量开关”,而多巴胺点亮“动力与愉悦”。这三者一旦失衡,就可能导致抑郁症状的发生。
抑郁症的化学机制:不只是“少了点血清素”
过去很长时间,人们用“单胺假说”来解释抑郁症,认为它主要是因为血清素、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等单胺类递质水平下降。但随着研究深入,科学家们发现事情没有这么简单。
抑郁症患者的神经递质水平确实可能异常,但并不是所有患者都表现一致。有些人的血清素偏低,有些人是多巴胺通路出了问题,还有人是多种递质的复杂紊乱。大脑并非只有“递质多少”这一因素,更重要的是神经元对递质的敏感性。就像钥匙和锁,有时钥匙数量足够,但锁孔出了问题,信号依然传递不畅。抑郁症患者可能存在受体反应减弱或信号传导障碍,这同样会导致症状出现。神经递质系统与大脑结构、神经可塑性也紧密相关。比如,抑郁症患者常被发现海马体积缩小,这与慢性应激、神经递质失衡共同作用,最终表现为情绪低落和认知功能下降。因此,抑郁症的发生并不是单一的“缺乏某种化学物质”,而是多种神经通路、受体敏感性、大脑可塑性共同失衡的结果。
为什么压力和环境会影响化学平衡
很多抑郁症患者在发病前经历过长期压力、重大生活变故或慢性疾病。为什么外部环境能在体内引起化学变化?原因在于,应激反应会影响神经递质系统。当人长期处于高压力下,体内皮质醇水平持续升高,会损伤大脑中调控情绪的区域,降低血清素和多巴胺的功能。同时,压力也会抑制神经新生,让大脑更难恢复平衡。这就解释了为什么有些人经历长期加班、家庭矛盾或重大打击后,情绪一落千丈。外部环境通过影响体内的化学信号,把心理压力“刻”进了大脑。
药物治疗:化学密码的再平衡
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这是最常用的一类抗抑郁药。它通过阻止神经细胞过快“回收”血清素,让血清素在突触间停留更久,从而增强信号传递。
去甲肾上腺素和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这类药物同时作用于血清素和去甲肾上腺素,适合伴随精力不足、注意力下降的患者。
多巴胺相关药物:一些药物通过促进多巴胺释放或延长其作用,改善快感缺失和动力不足。
非药物治疗:重建大脑可塑性
心理治疗:认知行为疗法帮助患者重建积极思维方式,减少负性情绪的反复刺激,从而间接改善化学通路。
运动:规律运动能增加多巴胺和内啡肽释放,被称为“天然抗抑郁药”。
睡眠管理:优质睡眠有助于血清素合成,改善情绪稳定性。
社交与支持:与家人朋友交流、获得情感支持,可以降低压力激素水平,间接改善神经递质平衡。
抑郁症像是一场“化学失调”,打乱了情绪的节奏。神经递质就像乐团中的指挥和乐手,血清素维持和谐,去甲肾上腺素提供动力,多巴胺点亮乐趣。当它们失去平衡,音乐便走调,心灵也随之低落。但庆幸的是,医学已经掌握了调控这些化学信号的办法,从药物到心理干预,从运动到生活方式调整,都能帮助我们重新找回那份内在的平衡。
(单位:唐山市第五医院,省市:河北省唐山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