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田翠萍
头疼、牙痛、关节痛……这些都是人们每天都会遇到的问题,很多人的第一个想法就是吃点“快速见效”的止痛药。不过,有观点认为止痛药可能因过量服用失效或产生依赖,这使得许多人在疼痛时对用药犹豫不决。止痛药真的能使一个人上瘾吗?怎样用科学的方法缓解疼痛?本文将为您揭示止痛药使用的科学知识。
一、止痛药的种类和功效
(一)非处方止痛药
临床上常用的止痛药有:阿司匹林、对乙酰氨基酚(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等,这些药物主要是治疗头痛、肌肉酸痛、关节痛等常见的轻微到中等程度的疼痛。这类药物通常无需医师处方即可购买,因其副作用相对较小而被广泛使用。虽然这些药物能够减轻痛苦,但是如果长时间或者过量服用的话,就会引起诸如胃肠道不适,胃溃疡,肝损害或者肾脏疾病等副作用。用药时需严格控制用量,避免长期依赖,尤其是有消化道疾病或者是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
(二)处方止痛药
一般情况下,医生通常会开具处方药缓解中重度疼痛,如手术后疼痛、癌痛或重度关节炎疼痛。此类药物有强效作用,如阿片类(吗啡)、类固醇及强效抗炎药物等。阿片是一种高度依赖的药物,如果长期或过量使用,将会产生药物依赖或上瘾的症状。建议患者在服用此类药品时,一定要遵守医嘱,保证给药的用量和用药时间,以减少对身体的危害。
(三)止痛药的机理研究
止痛药通过各种机理减轻痛苦。非甾体类抗炎药物(NSAIDs)可通过抑制前列腺素(prostaglandin)的生物活性,减轻机体的炎性损伤,发挥镇痛作用。对乙酰氨基酚可以通过刺激脑部的痛觉神经来减轻轻微的痛苦。阿片类药物通过与中枢神经系统的阿片受体结合,抑制痛觉信号传导,从而达到止痛的效果。不同的止痛药具有其独特的镇痛机制,针对不同的临床疼痛症状选用适宜药物,可获得更佳的止痛效果。
二、为什么不能随便吃止痛药
(一)隐瞒疾病,延迟诊断
人体的疼痛通常是一种外部症状。例如,急性阑尾炎的早期,疼痛感主要是从肚脐开始,然后向右下腹发展;胆囊炎导致的疼痛主要发生在右侧腹部,并且可以辐射到肩部和腰部。此时若一味服用止痛药,虽能暂时缓解疼痛,却会掩盖病症本质,让医师很难根据疼痛的部位、性质和程度来判断具体的原因,从而造成误诊或漏诊,延误了最佳的治疗时间,造成更加严重的结果。
(二)引起有害作用,对身体有害
各种止痛药都有一些不良反应。布洛芬,阿司匹林等药物,如果长时间或者大剂量地使用,会对胃肠道造成一定的伤害,引起恶心,呕吐,胃溃疡,甚至胃出血。吗啡、哌替啶等阿片类止痛药具有较好的镇痛作用,但存在一定的成瘾性,且存在呼吸抑制、便秘等副作用。另外,任意加大用量或同时使用多种止痛药可能增加肝肾负担及不良反应风险。
三、如何正确使用止痛药
(一)定时、定量地服药
一定要根据医师开出的药方或药物说明上规定的时间及用量,不得随意增加或减少。比如,布洛芬一般是一天之内最多四次,间隔4~6个小时。定期用药有利于保持血液中药物的平稳水平,从而获得持久的镇痛作用,任意调节药物会降低药物的药效,甚至加重副作用。
(二)要把握用药的时机
有些非甾体抗炎药会引起肠胃的不适,最好在饭后使用,以减轻不适感;对乙酰氨基酚是一种比较温和的药物,可以在饭后或者是空腹吃。另外,部分长效止痛药如缓释片、控释片不宜掰开或咀嚼,不然会打破缓释结构,使其快速释出,从而降低药效和增加副作用。
(三)尽量不要长时间服用
通常情况下,非甾体抗炎药用于止痛时连续使用通常不超过5天,若疼痛未缓解需及时就医;而阿片类止痛药的用药时间要更加严格,由医师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逐步减量或者改变用药。
止痛药对减轻多种痛苦症状起到了很大的帮助,但是一定要慎重应用。合理用药,避免过度依赖,并与其他的非药物疗法相配合,可以极大地降低不良反应,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在医师的指导下合理用药,可以降低其对人体的危害,维持机体的长久健康。
(单位:重庆市万盛经济技术开发区人民医院,省市:重庆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