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张玉芹
同样是腹部手术,有人术后第二天就能下床散步,有人却要在床上躺上一周——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手术方式是腹腔镜还是开腹。腹腔镜手术的“钥匙孔”切口和开腹手术的长切口让术后护理有着明显区别,掌握这些差异,才能让康复之路走得更顺畅。
一、伤口护理:一个“精”字,一个“细”字
腹腔镜术后的伤口护理像“精致的小工程”。通常在腹部有3~4个0.5~1厘米的小切口,用创可贴或无菌敷料覆盖即可。术后第二天可观察伤口,若没有渗液、红肿,3~5天就能揭去敷料,洗澡时用防水贴保护,洗完后轻轻擦干。要注意的是,这些小伤口虽小,却可能藏着线头,若发现局部鼓起小脓包,别用手挤,及时找医生处理。
开腹手术的伤口护理则更强调“细致”。十几厘米的切口需要分层缝合,术后会用无菌纱布覆盖,甚至用腹带加压固定。前3天要每天观察渗液情况,若纱布被血液浸透,需及时更换;拆线前不能沾水,只能用湿毛巾避开伤口擦拭身体。拆线后还要继续用腹带保护1~2周,尤其是咳嗽、弯腰时,轻轻按住伤口能减少牵拉疼痛,避免伤口裂开。
二、疼痛管理:疼的位置和应对方式大不同
腹腔镜术后的疼痛像“分散的刺痛”。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小切口的轻微疼痛,二是术中注入的二氧化碳刺激膈肌,引起肩膀、肋骨下方的酸胀。这种疼痛通常在术后24~48小时最明显,可用热水袋敷肩膀缓解,也可在医生指导下用非甾体类止痛药(如布洛芬)。多数人术后3天疼痛就会明显减轻。
开腹术后的疼痛则是“集中的胀痛”。腹壁切开和内脏牵拉会导致明显的切口痛,尤其是咳嗽、翻身时,疼痛会加剧。术后1~2天医生会用镇痛泵或强效止痛药,帮助患者度过疼痛高峰期。患者自己也要学会“保护性动作”:咳嗽时用手按住伤口,翻身时先屈膝再慢慢转动,避免突然用力牵扯伤口。这种疼痛可能持续1~2周,随着伤口愈合逐渐减轻。
三、活动与饮食:恢复节奏差很多
腹腔镜术后的活动讲究“早动慢动”。多数患者术后6小时就能在床上翻身,第二天可在床边坐一会儿,第三天试着慢慢走路。早期活动能促进肠道蠕动,减少肠粘连,但要避免弯腰提重物,术后1个月内别做剧烈运动。
饮食恢复也很快,术后6小时可喝少量温水,若无恶心呕吐,第二天就能吃流质食物(如米汤、藕粉),3~4天过渡到软食(如面条、粥),1周左右就能恢复正常饮食,但要少吃产气食物(如豆类、洋葱),避免腹胀。
开腹术后的活动则要“循序渐进”。术后24小时可在床上轻微翻身,3~4天才能尝试坐起,1周左右在家人搀扶下下床活动。过早剧烈活动可能导致伤口裂开,一直不动又会增加血栓风险,所以每天要根据体力慢慢增加活动量,从床边站立到室内慢走,每次5~10分钟即可。
饮食恢复相对缓慢,术后1~2天肠道功能恢复(放屁后)才能开始喝温水,3~4天吃流质食物,1周后逐渐过渡到软食,完全恢复正常饮食可能需要2~3周。一开始要少吃多餐,避免油腻、辛辣食物,以免加重肠道负担。
四、并发症预防:各有侧重,都不能忽视
腹腔镜术后要警惕“隐形风险”。虽然伤口小,但仍可能出现皮下气肿(感觉皮肤下有气泡),通常1~2天会自行吸收;若出现持续腹胀、无法排气,要排查肠道粘连或梗阻。还要注意穿刺孔感染,若切口周围红肿、疼痛加剧,可能是感染信号,需及时就医。
开腹术后的并发症预防更“全面”。最常见的是伤口感染和脂肪液化,表现为伤口渗液、红肿、发热,需要及时换药、引流;长期卧床还可能导致下肢静脉血栓,所以要多活动脚踝,家属可帮忙按摩小腿;此外,预防肺部感染也是重点,每天要做深呼吸、咳嗽训练,用雾化吸入帮助排痰。
无论是哪种手术,术后都要关注体温(超过38.5℃要警惕感染)、排便排气情况、伤口愈合状态。腹腔镜术后1个月、开腹术后3个月要复查,让医生评估恢复情况。
腹腔镜和开腹手术就像“微创”与“开放”的两种选择,术后护理也因此有着不同的侧重点。但无论哪种方式,科学的护理都是康复的关键——既不能因微创而掉以轻心,也不必因开腹而过度焦虑,跟着身体的节奏慢慢恢复,才能更快回到正常生活。
(单位:泸州市龙马潭区中医医院,省市:四川省泸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