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李任
异物卡喉是日常常见急症,短时间内可引发窒息,若未及时规范处置,病死率极高。临床数据显示,我国每年因异物卡喉死亡的案例超万例,儿童与老年人占比逾七成。掌握科学急救方法,既能为患者争取关键抢救时间,更可有效挽救生命。
1.异物卡喉的高发人群与常见异物
异物卡喉的高发人群集中于两类群体:3岁以下婴幼儿吞咽功能尚未发育成熟,且存在将细小物品放入口中的探索行为;60岁以上老年人因年龄增长出现吞咽肌群功能衰退,咀嚼能力减弱,部分人群还可能因服药导致吞咽反射迟钝。
从致卡喉异物来看,两类人群存在显著差异:婴幼儿群体中,花生、核桃等坚果,果冻、硬糖,以及小玩具部件、硬币等较为常见;老年人则多因汤圆、年糕等黏性食物,大块肉类或未充分咀嚼的蔬菜引发风险。
此类异物一旦堵塞气道,会快速阻断氧气进入肺部,患者通常在数分钟内即出现意识丧失;若超过4分钟才开展抢救,即便成功,也可能造成严重的脑损伤。
2.异物卡喉的核心急救技术——海姆立克急救法
1974年,美国医生亨利·海姆立克提出海姆立克急救法,该技术为国际公认且适用于大众操作的规范急救手段。其原理是通过冲击腹部产生向上压力,促使肺部残留空气形成气流,进而将堵塞气道的异物排出,因操作简便、成功率较高,成为大众可掌握的重要急救方法。
成人及1岁以上儿童的急救操作:当患者意识清醒且可站立时,施救者需从其背后环抱腰部,嘱患者弯腰前倾以维持气道通畅。施救者双手握拳,将拇指一侧置于患者肚脐与剑突(胸部下方尖形骨性结构)之间,另一手包裹在握拳手外侧,快速向患者上腹部施加有力冲击,每次冲击需迅猛且具备足够冲击力,直至异物排出;若患者体型较大或施救者力量不足,可让患者背靠墙体,施救者借助墙体支撑提升冲击力度。若患者意识清醒但无法站立(如端坐于座椅上),施救者可面对患者蹲下,采用相同的手部定位与冲击方式,向上向内冲击患者腹部,需特别注意避开肋骨,防止发生肋骨骨折。
1 岁以下婴儿的急救操作:针对气道狭窄且骨骼脆弱的婴儿,施救需采用温和的“拍背压胸法”。施救者取坐姿,将婴儿俯卧于手臂上,手臂紧贴其前胸,同时以手托住婴儿下颌,确保婴儿头部低于躯干。随后用另一只手的掌根,在婴儿背部两肩胛骨之间拍击5次,力度以能听闻异物撞击声为宜。若异物未排出,将婴儿翻转至面部朝上,保持头部低于躯干,用两指在婴儿两乳头连线中点下方按压5次,按压深度约为其胸廓厚度的1/3,反复交替进行拍背与按压,直至异物排出。
患者昏迷后的急救处理:一旦患者在异物卡喉过程中出现意识丧失,须即刻停止海姆立克急救法,转为心肺复苏操作。首先拨打120急救电话,随即让患者平躺,用手指沿口腔一侧伸入,清除口腔内可见异物,避免将异物推至更深处。接着实施胸外按压30次,按压深度需达5~6厘米,频率维持在100~120次/分钟;之后采用仰头提颏法开放气道,尝试人工呼吸。若通气失败,表明异物仍堵塞气道,需继续进行胸外按压,同时等待急救人员到场处置。
3.异物卡喉的预防策略
异物卡喉的预防工作,其重要性远胜于事后急救。针对婴幼儿群体,家长需将硬币、纽扣、电池等小物品置于其接触不到的区域,不得给3岁以下儿童喂食整颗坚果、硬糖、果冻等易引发卡喉的食物,喂食期间还需避免孩子跑动、哭闹或大笑。老年人进食时应坚持细嚼慢咽,杜绝边进餐边交谈的行为,黏性较强或体积较大的食物需切分至小块后食用;服用药物时需用足量温水送服,防止药片黏附在食道内。此外,家庭、学校、养老院等场所的照护人员,需主动学习海姆立克急救法,明确急救流程,必要时参与专业医疗机构组织的急救培训,确保紧急情况下可规范操作。
异物卡喉风险极高,掌握科学急救手段并落实预防措施,可有效降低危害。本文旨在助民众知晓相关急救知识,关键时刻既能自保,亦能救人,共同构筑守护生命的安全屏障。
(单位:玉林市第三人民医院,省市:广西壮族自治区玉林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