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刘帅
女性的身体如同精密的仪器,而月经正是这部仪器的“运行指示灯”,一旦周期紊乱、经量异常或伴随疼痛,很可能意味着身体内部的某些环节出现了问题。如果调理不及时,可能会发展成排卵障碍、子宫内膜异常,甚至不孕。越来越多的女性在面临这些困扰时,开始关注中医的调理方法。
中医如何看待妇科疾病
在中医体系中,女性以血为本,月经是判断女性健康的重要窗口。中医认为,月经正常与否,取决于肝、脾、肾三脏的功能是否协调。肝主疏泄,关系到情绪和气机的通畅;脾主运化,是气血生化之源;肾藏精,主生殖发育,影响月经的周期性与规律性。一旦情志失调、饮食失节、久病耗伤,便会影响气血的运行与生成,导致月经提前、延后、量多、量少、痛经,甚至闭经不孕等问题。
月经失调:中医的“内外兼调”方案
肝郁气滞型:多因情绪压抑、精神压力大所致,常表现为月经前乳胀、情绪不稳、经行腹胀或疼痛,治疗上重在疏肝理气。
脾虚气陷型:多见于身体虚弱者,月经量多或经期延长,常伴疲乏无力、食欲差,中医调理以健脾升提为主。
肾虚型:表现为月经稀发或闭经,常伴腰膝酸软、畏寒乏力,多见于青春期延迟或多次流产后的女性,治疗需温补肾阳或滋阴补肾。
血瘀型:症状包括经行疼痛剧烈、经血夹有血块,面色晦暗,舌有瘀点,治疗上重在活血化瘀。
中医治疗不仅靠中药汤剂,也结合针灸、艾灸、推拿、情志调摄等手段,通过内服外治同步进行,使经期规律恢复在更自然的状态下实现。
痛经与经前期综合征:疏肝理气,活血化瘀
许多女性在月经来临前几天便开始出现乳房胀痛、情绪烦躁、面部起痘等症状,部分甚至出现头痛、失眠,严重影响生活质量。这在中医中被归为“经前期综合征”范畴,与肝气郁结、气血运行不畅密切相关。
中医强调情志对肝气的影响,认为“怒则气上,思则气结”,情绪波动可导致气滞血瘀,从而引发痛经或月经前各种不适。治疗时采用疏肝解郁、调气和血的思路,用药如柴胡疏肝散、逍遥散等,也可结合穴位按摩,如按压太冲、三阴交,配合艾灸关元或足三里,有助于缓解症状。
多囊卵巢综合征:中医重视整体调理
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是一种常见的内分泌紊乱性疾病,临床表现为月经稀发或闭经、多毛、肥胖、痤疮,合并不孕的风险也较高。中医将PCOS归为“月经不调”“闭经”“不孕”“癥瘕”等范畴,认为多与痰湿、肝郁、肾虚有关。治疗常选用化痰祛湿、疏肝解郁、补肾健脾的中药组合。例如针对痰湿型体质的女性,中药可以减轻内分泌紊乱、帮助恢复排卵;配合针灸调理经络,可改善卵巢功能与内分泌水平,提高自然受孕几率。
子宫内膜异位与慢性盆腔炎:化瘀止痛、温阳散寒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一种病灶“长错地方”的疾病,会导致月经期间剧烈腹痛,有时还会引发性交痛、不孕等问题。中医认为其病机核心为“寒瘀内阻”,即寒邪侵入,导致气血运行受阻,血不畅则成瘀,瘀阻胞宫则痛。治疗上强调温经散寒、活血化瘀,常用药物如桂枝茯苓丸、少腹逐瘀汤等。同时建议女性减少生冷食物摄入,避免久坐、寒湿环境。配合艾灸小腹,促进盆腔血液循环。
慢性盆腔炎也属“湿热瘀结”之证,中医外治法如中药熏洗、热敷、贴敷疗法配合内服中药,有助于消炎止痛、减轻分泌物异常及小腹坠胀等症状。
不孕症:调气血、助孕育
女性不孕并非一种单一疾病,而是由多种因素引起,包括排卵障碍、输卵管阻塞、子宫异常、内分泌紊乱等。中医强调“肾主生殖,冲任为本”,认为不孕多与肾虚、血瘀、气滞、痰湿相关。治疗上,常用补肾填精、调理冲任、活血通络的方法。中药如六味地黄丸、当归芍药散、温胞汤等,根据体质和症型灵活加减。针灸方面则选取调经助孕的穴位,如关元、子宫、三阴交等,促进卵泡发育和子宫内膜厚度恢复。
女性的健康,不只是月经是否规律、生育是否顺利,更是整体气血平衡、脏腑协调的体现。中医以其千年积淀的经验和系统的理论,为现代女性应对妇科疾病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支持方式。从调经止痛,到助孕育子,从调整体质,到提高生活质量,中医不仅治病,更在于“调人”。
(单位:柳州市妇幼保健院,省市: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