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何金铃
脑卒中俗称“中风”,是一种突发性脑血管疾病,常见于中老年人群,近年来却有明显年轻化趋势。它的致残率和复发率都很高,是导致我国居民死亡和失能的主要原因之一。人们常常认为脑卒中来得突然,其实许多患者在发病前早已有各种“预警信号”。中医强调“治未病”,通过整体调理,扶正固本,可以有效提高机体抵抗力,降低脑卒中发生的风险。
什么是脑卒中?中医怎么看
脑卒中分为两类:一种是脑出血,血管破裂,血液渗入脑组织;另一种是脑梗死,血管堵塞,导致脑部缺血缺氧。在现代医学中,它是一种急性脑血管事件;在中医中,多属于“中风”范畴。
中医认为脑卒中的发病,核心是“正虚邪中”。即人体正气不足,气血失调,痰瘀阻络,风邪乘虚而入。发病常与七情失调、饮食不节、劳倦内伤、年老体弱等因素有关。中医强调,“脑为元神之府”,脑部功能的正常依赖于肝、心、脾、肾等脏腑气血的滋养与调和,因此预防脑卒中,中医更注重对整个人体功能状态的调理与改善。
哪些人容易“中风”
经常头晕、头痛、耳鸣;一侧肢体时有麻木感,走路无力;面色灰暗,舌质暗或有瘀斑;易急躁、情绪波动大;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动脉硬化等病史;睡眠质量差,经常失眠多梦;长期抽烟喝酒、作息不规律。从中医体质学角度看,这些人多属于“痰湿体质”“阴虚阳亢”“气虚血瘀”等类型,是中风的“易感人群”。
中医如何调养?五大核心方向,降低发病风险
疏肝平阳,稳定情绪:肝主疏泄,调节气机与情绪。情志不畅、怒气郁结容易导致肝阳上亢,升动风火,促发脑血管事件。建议每天保持情绪平和,遇事不急不躁;可通过练太极、静坐冥想等方法疏解压力;有需要时可在中医师指导下使用柴胡疏肝散、天麻钩藤饮等方剂调肝降压。
健脾化痰,清利头目:脾主运化水湿,脾虚则生痰。痰浊一旦上扰清窍,可导致头晕、眩晕、言语不清,甚至突发中风。建议饮食少油腻,避免甜食、奶茶、炸物等助湿生痰之品;常饮薏苡仁茯苓粥、山药莲子汤等健脾利湿之食;可用二陈汤加减,祛痰化湿、清醒头脑。
补益气血,增强正气:脑部需要充足的气血濡养,气虚血瘀易形成血栓,导致脑梗。尤其是老年人和体虚者,正气不足,是脑卒中高发人群。建议饮食适当加入黄豆、红枣、黑芝麻、阿胶等补血益气食物;早睡早起,避免过度劳累,保障充足休息;有条件者可用人参健脾汤、八珍汤类方剂扶正益气,改善气血运行。
活血通络,预防瘀阻:脑血管硬化、狭窄多与血瘀有关。活血化瘀是中医预防脑卒中的重要环节。建议日常可适量饮用丹参、红花、川芎泡水,有助于活血通络;经常做头部、颈部、肩部按摩,疏通经络;针灸刺激百会、风池、合谷、太冲等穴位,有助于疏通头部气血。
调和阴阳,养心安神:失眠多梦、心烦易怒者,多为阴阳失调。阴虚火旺易升动肝阳,引起高血压波动,诱发脑出血。建议晚上避免过度思虑、熬夜,保持睡眠规律;可使用养心安神药膳,如酸枣仁汤、百合莲子粥等;适当进行足浴、艾灸涌泉,有助于养肾助眠、平衡阴阳。
日常生活中还能做些什么
坚持适度运动:中医讲“动则生阳,动则气行”,每天坚持30分钟以上的快走、太极拳、八段锦等温和运动,有助于改善气血循环,减少瘀堵。
饮食宜清淡平和:忌食肥甘厚腻、过咸、过辣之品;多食新鲜蔬菜、粗粮、海带、木耳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有助于清化痰浊、防止动脉硬化。
作息规律:中医强调“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规律的睡眠、不过度熬夜,是保持阴阳平衡、固护正气的根本。
每年体检: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是脑卒中的“幕后推手”。中医虽强调体质辨识,但基础指标也需与现代医学结合,做到“有数可查”。
脑卒中虽然来势汹汹,却并非无法预防。中医通过对体质的辨识、情志的调理、气血的调和、饮食起居的管理,提供了一整套系统的调养方法。与其等疾病降临再慌忙抢救,不如从现在起,在日常生活中建立起一道道“隐形防线”。防中风,不靠一时药效,而靠长久的自我修养。重视生活细节,坚持中医调养,扶正祛邪,气血充盈,自可增强抵抗力,远离脑卒中的威胁。
(单位:河池市宜州区中医医院,省市: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