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符小瑜
久坐办公、不良姿势等因素使腰椎间盘突出症成为困扰众多中青年人的“健康杀手”。数据显示,在我国该病症患病率达18%,且呈年轻化趋势。面对这一常见骨科疾病,西医多采用药物止痛、手术减压等方法,而中医护理路径以“辨证施护、防治结合”的理念,提供了系统温和的康复方案,正成为临床辅助治疗的重要手段。
中医护理路径是融合传统中医理论与现代护理规范的综合干预体系。其核心是根据患者体质和病情,制定涵盖情志调护、饮食指导、经络疏通、功能锻炼等多维度的个性化方案,弥补了常规护理“一刀切”的局限。
辨证施护:找准康复的“金钥匙”
中医认为,腰椎间盘突出症发病与“肝肾亏虚、气血瘀滞、寒湿侵袭”相关。护理人员通过望闻问切判断证型:腰部冷痛、遇寒加重者属寒湿痹阻型;疼痛如刺、固定不移为气滞血瘀型;腰膝酸软、缠绵不愈则多为肝肾亏虚型。
针对不同证型,护理各有侧重。寒湿痹阻型以温经散寒为重点,采用艾灸腰阳关、命门等穴位,配合含艾叶、生姜、桂枝的中药热敷袋;气滞血瘀型需活血通络,用丹参、红花等制包熏蒸,配合委中、承山等穴位按摩;肝肾亏虚型强调滋补肝肾,推荐杜仲炖猪腰、枸杞山药粥等药膳,指导益肾功法锻炼。
经络疏通:激活身体的“自愈力”
经络调理是改善局部血液循环、缓解神经压迫的关键。推拿的“滚法”“按法”“揉法”可放松腰背肌肉,减轻椎间盘压力;针灸选取肾俞、大肠俞、环跳等穴位,能疏通经络、调和气血,缓解腰腿疼痛。临床显示,接受中医经络调理的患者,疼痛缓解较单纯药物治疗快30%,复发率降低25%。这些操作必须由有资质的医护人员进行,避免加重病情。
功能锻炼:筑牢康复的“防护墙”
中医强调“动静结合”,急性疼痛缓解后,科学锻炼是预防复发的核心。“小燕飞”“五点支撑”等动作可以增强腰背肌力量,提高腰椎稳定性;八段锦的“双手攀足固肾腰”“调理脾胃须单举”等动作可以柔化腰部筋络、改善气血运行。护理人员按患者体能制定计划:初期温和拉伸,每次5~10分钟;中期增加力量训练,每日2~3组;后期侧重协调性练习,融入日常。同时提醒避免弯腰提重物、久坐久站等伤腰行为,养成良好姿势。
情志调护:解开康复的“心枷锁”
腰椎间盘突出症病程长、易复发,患者常焦虑烦躁,不良情绪会加重疼痛,形成恶性循环。中医护理注重“形神共养”,通过疏导打破循环:“言语开导法”帮助患者认识疾病,树立信心;“音乐疗法”使用舒缓的古琴曲、自然音效调节神经;“冥想放松法”引导专注呼吸缓解紧张。研究显示,接受系统情志调护的患者,疼痛评分降低20%~30%,康复依从性显著提高。这种“身心同调”是中医整体观的体现。
近年来,中医护理路径的规范化推广,使其在腰椎间盘突出症康复中的价值获认可。某三甲医院数据显示,采用该路径的患者平均住院日缩短1.5天,医疗费用降低12%,满意度达98%。这彰显了其优势,也为慢性病管理提供了思路。
需特别提醒的是,中医护理路径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与西医治疗相辅相成、互为补充。急性期需配合西医药物、物理治疗快速控制症状,为中医护理创造条件;进入缓解期(疼痛减轻、活动能力改善)后,以中医护理为主导,通过针灸、推拿、中药熏蒸促进功能恢复,同时结合“小飞燕”“五点支撑”等锻炼增强腰背肌力量;恢复期则侧重中医“治未病”,指导患者规避久坐、弯腰搬重物等风险因素,预防复发。患者需在中西医结合医护团队指导下,根据自身病程和体质制定个性化方案,避免盲目依赖单一疗法,才能达到“标本兼治”的最佳效果。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康复是一场“持久战”,绝非短期治疗就能一劳永逸,而中医护理路径如同一把精准的“钥匙”,既通过外治法缓解当下不适,更通过情志调节、生活方式指导激活身体自愈能力,帮助患者开启健康生活新方式。从“辨证施护”(如寒湿体质用温性中药熏蒸,血瘀体质加用活血化瘀穴位按摩)到科学功能锻炼,从经络疏通到情志调节,每个环节都凝聚着中医“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智慧,为腰椎健康筑起全方位防护线,让患者逐步摆脱疼痛困扰,回归正常工作与生活。
(单位:都江堰市中医医院,省市:四川省都江堰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