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岳云飞
秋冬季节一到,孩子咳嗽的情况明显多了。很多家长习惯性地认为咳嗽就是感冒的表现,吃点感冒药、熬几天就能好。但近几年,一个名词频繁出现在新闻里——支原体肺炎。这种疾病的症状常常和普通感冒相似,却可能发展为较严重的肺部感染,甚至需要住院治疗。
什么是支原体肺炎
支原体肺炎是一种由肺炎支原体引起的呼吸道感染。它不同于我们熟知的病毒或细菌,支原体既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细菌,也不是病毒,而是一类介于两者之间的微生物。这种病原体体积小、结构特殊,对常规抗生素(如青霉素类)并不敏感,因此在治疗上有其特殊性。
支原体肺炎可以感染任何人,但在5岁以上的儿童和青少年中更为常见。其传播方式主要是通过飞沫传播,比如孩子在学校或托班里和同伴近距离接触,很容易交叉感染。
支原体肺炎和普通感冒有何不同
支原体肺炎之所以容易被误认为感冒,是因为早期症状非常相似。孩子一开始通常会出现咽痛、流鼻涕、轻微咳嗽和低热,看起来就像普通感冒。但随着病程发展,差异会逐渐显现出来。
咳嗽时间长,越来越重:普通感冒的咳嗽一般一周左右就能缓解,而支原体肺炎的咳嗽往往持续两周甚至更久,且常表现为剧烈的阵发性干咳,夜间尤其严重,影响睡眠。
发热表现不同:感冒多为低热或不发烧,而支原体肺炎常伴有中度或高热,体温可持续多日,用退烧药只能暂时缓解。
肺部症状更突出:支原体肺炎的咳嗽声音干脆,不容易咳痰,有些孩子会因剧烈咳嗽导致呕吐,严重时出现呼吸急促、胸痛。
病程较长:感冒多在7~10天内恢复,而支原体肺炎若不及时治疗,可能拖到数周甚至更久。
因此,家长若发现孩子咳嗽超过两周、夜间咳嗽明显加重,或者高热难退,就要警惕支原体肺炎的可能。
为什么近年来支原体肺炎更受关注
传播范围广:在学校、幼儿园等人群密集场所,支原体容易迅速传播,短时间内出现集体发病。
症状容易被忽视:早期症状和感冒相似,家长容易拖延就诊。
耐药性问题:由于不合理使用抗生素,部分支原体对常用的大环内酯类药物(如阿奇霉素)产生耐药,导致治疗难度增加。
部分病例较重:少数孩子病情进展快,可能发展成重症肺炎,甚至出现胸腔积液。
如何确诊支原体肺炎
医生通常会结合孩子的病史和症状,比如咳嗽时间较长、伴有高热和乏力,再通过体格检查来听诊肺部是否有异常的啰音。同时,医生还会安排实验室检查,如血清学检测支原体抗体或进行核酸检测,以帮助明确病原体。必要时还需做影像学检查,胸片或CT常常能看到肺部出现片状或网状的炎症影像。
治疗上有哪些注意事项
选择合适的抗生素:支原体对青霉素类、头孢类无效,医生通常会选择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如阿奇霉素、克拉霉素)。在部分地区,如果出现耐药,还可能需要使用四环素类或氟喹诺酮类药物,但儿童使用有严格限制。因此,一定要遵医嘱用药,不要自行买药。
疗程要足够:支原体肺炎恢复慢,抗生素疗程一般需要7~14天。很多家长看到症状缓解后就停药,这很容易导致复发或耐药。
对症支持治疗:除了抗生素,还要根据孩子的情况给予退烧、止咳、化痰等对症处理。保持水分摄入、让孩子充分休息,也是恢复的重要部分。
如何预防支原体肺炎
保持良好的手卫生,勤洗手能有效阻断传播途径;尽量避免交叉感染,当孩子生病时减少去人多的地方,也要避免与同伴密切接触。家长还应帮助孩子增强体质,通过均衡饮食、规律作息和适量运动来提高免疫力。关注周围的群体疫情,如果学校或班级里出现多例支原体感染,要保持警惕,早发现、早就医。
什么时候需要警惕重症
绝大多数孩子的支原体肺炎在规范治疗后能逐渐好转。但家长要密切观察孩子的情况,若出现以下表现,要尽快就医甚至住院:高热不退超过3天;咳嗽加重伴随呼吸困难;出现胸痛、喘息或嘴唇发绀;精神萎靡、嗜睡明显;出现胸腔积液或并发其他感染。
支原体肺炎并不可怕,但伪装能力很强,容易和普通感冒混淆。家长需要意识到:不是所有的咳嗽都是感冒。如果孩子咳嗽时间过长、高热不退、夜间咳嗽明显加重,就要提高警惕,及时就医。在日常生活中,科学预防、规范用药、细心护理,才能帮助孩子平稳通过疾病的考验,避免病情反复或发展为重症。
(单位:石家庄市妇幼保健院,省市:河北省石家庄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