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易萍
带孩子去医院拍片,不少家长心里会打鼓:X光、CT这些检查会不会让孩子受到辐射伤害?会不会影响发育?其实,把这件事看得太可怕,常常是因为不了解。现代医学里的影像检查,剂量已经比过去低得多,而且只有在确实必要的情况下,医生才会建议孩子接受。家长真正要做的,不是“过度担心”,也不是“盲目拒绝”,而是理解其中的道理,并在检查前后配合好,让孩子得到准确诊断的同时,把辐射风险降到最低。
首先要明白,为什么医生要给孩子拍片。影像学检查就像一把“照妖镜”,能迅速看清体内到底发生了什么。比如孩子摔倒后怀疑骨折,光凭肉眼和手摸很难判断;咳嗽发热不退,拍个胸片就能区分是支气管炎还是肺炎;有时孩子吞下了硬币、纽扣电池,只有拍片才能确定异物卡在哪个位置。很多时候,一张片子带来的信息,能直接决定孩子是否要手术、是否要用抗生素、是否需要住院。如果没有及时检查,病情拖延,反而会带来更严重甚至更持久的伤害。因此,关键点不是“要不要拍”,而是“这一次拍片是不是有明确的必要”。医生在下这个决定前,其实已经权衡过“风险和收益”的天平。只要确实必要,那风险就比可能漏掉的疾病要小得多。
对家长来说,能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避免重复和无谓的检查。很多孩子因为家长没带上以前的影像片子,结果医生看不到前后变化,只能重新拍一遍。实际上,带齐既往资料,就能帮医生更快判断,往往能减少一次辐射。另外,家长在挂号时,可以问一句:“有没有不带辐射的检查可以替代?”比如腹部和心脏问题常常可以用超声替代,部分疾病也能用磁共振替代。虽然有些情况最终还是要靠X光或CT,但家长敢于提问,医生也会根据病情给出更合适的选择。
在检查当天,家长的配合直接关系到孩子能不能一次成功完成拍摄。很多孩子因为害怕、乱动,结果照片模糊,只能重拍,实际接受的辐射就增加了。要想避免这种情况,家长在家里就可以先做一些“小训练”。比如玩“木头人”的游戏,练习十秒钟不动;提前告诉孩子:“等会儿像照相一样,机器会咔嚓一下,只要你乖乖站着不动,就能马上结束。”对于要拍胸片的孩子,还可以教他们“深吸一口气”,用吹蜡烛的方式练习。把配合变成游戏,比到现场再强行要求更容易成功。检查当天,给孩子穿没有金属配件的衣服,不戴首饰、不带硬币,这些细节都能避免遮挡和返工。带上孩子最喜欢的玩偶或毛毯,也能让他们在陌生环境里更安心。
说到防护,很多家长习惯追问:“要不要给孩子裹一块铅布?”其实现代影像设备已经大幅降低了辐射剂量,并且会自动限定在需要的部位。过度遮挡反而可能挡住重要区域,导致不得不重拍。更科学的方式,是让设备本身使用“儿童低剂量模式”,只照真正需要的范围。至于陪同的家长,若进入检查间,需要穿好防护衣,并按照技师的指引站在安全区域。孕期家长最好不要陪同进入,以免不必要的暴露。
检查结束后,家长也不能掉以轻心。很多人习惯把报告塞进包里,过几天才拿给医生看,实际上这会耽误诊断。正确的做法是,检查完就立刻回到门诊,让医生结合临床症状做出完整判断。与此同时,家长最好建立一个“影像档案”,把孩子历次检查的时间、部位、结果整理出来,连同影像资料一并保存。这样在复诊时,医生能快速判断疾病变化,避免重复拍片。对于需要长期随访的疾病,比如矫正骨骼畸形或慢性肺病,医生会制定一个随访间隔,这已经综合考虑过辐射剂量和病情需要,家长只需按时执行即可,不必因为担心而自己取消,也不要盲目增加频率。
说到底,孩子拍片时如何把辐射风险降到最低?答案并不复杂。家长要做的,就是在检查前搞清楚“必要性”,带齐资料避免重复;检查中帮助孩子配合,争取一次成功;检查后建立档案,避免盲目复查;平时保持理性,不被谣言和夸大的恐惧误导。医学检查的意义在于让疾病更早被发现、更准确被判断,从而让孩子得到及时治疗。只要我们把每一次检查都用在该用的地方,就已经把风险降到了最低。对孩子来说,最需要的不是“零检查”,而是“每一次都值得”。这样一来,家长既能放心,孩子也能得到最科学、安全的照护。
(单位:九〇三医院,省市:四川省江油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