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科学传播 弘扬科学精神
APP下载
扫码下载APP
融媒矩阵
  • 人民号
  • 科普号
  • 北京号
  • 微博号
  • 头条号
  • 腾讯号
  • 百度号
  • 央视频号
  • 抖音号
  • 微信号
QR Code
当前位置: 首页 正文
为什么节食减肥容易反弹?
2025-04-07 来源:北京科技报 阅读量:1.3万

撰文/李晶

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一两周只吃清粥小菜,体重秤上的数字嗖嗖往下掉;一旦恢复正常吃饭,甚至只是朋友聚餐放纵一回,数字立刻“打回原形”,甚至更高。看上去像是自己“不自律”,但真相往往是:节食让身体进入了“省电模式”,同时点燃了更强的饥饿感与补偿欲望。要想不反弹,关键不是更狠地饿,而是更稳地改。

一、先瘦下去的,往往不是你最想减的

节食的头几天体重掉得快,很大一部分是水和糖原。人体把一部分能量以“糖原”的形式储存在肌肉和肝脏,每克糖原会“抱着”约3克水。吃得少、淀粉减得猛,糖原被动用,水分就一起丢了,于是体重迅速下降。另一个容易被忽视的问题是肌肉。长期吃得少、蛋白质不足,身体会动用肌肉当“柴火”。肌肉一少,基础代谢就会跟着降,等你恢复正常饮食,同样的饭量反而更容易堆成脂肪。看起来瘦得快,实际上把“燃脂引擎”(肌肉)拆了,日后就更易反弹。

二、身体不是在“顶嘴”,而是太懂自保

从生存角度看,身体把“吃得少”理解为可能的饥荒,于是全面省电。你会发现:手脚更冷、精神更困、坐着也不想动,这不是意志力差,而是非运动性消耗在悄悄下降——本来会无意识做的小动作、站立时间、走动频率都会减少。同时,掌管食欲的激素也会“拉偏架”:让你有饱感的信号变弱,让你感到饿的信号更响。简单说,越节食,身体越会让你饿;越饿,就越容易在某个瞬间吃过头。这是一套自动的保护程序,而不是你自控力不行。

三、“不能吃”的魔咒,比食物本身更可怕

严格的黑白清单(这些能吃、那些绝对不能吃)会带来“破罐子效应”:一旦吃了一口清单外的食物,就觉得“今天算毁了,干脆放飞”,一次就把前几天的热量全吃回去。而且越禁止,越惦记,“想吃”的注意力像被磁铁吸住,加上社交场合与外卖诱惑,反弹就像拉橡皮筋,拉得越紧,回弹越猛。意志力是电池,不是永动机,单靠“忍”,迟早会没电。

四、环境是推手:盘子更大、食物更香、节奏更快

我们生活在一个“容易吃多、难以消耗”的环境:餐馆份量大、甜饮料顺口、刷视频配零食,不知不觉热量就超标了。工作节奏快、睡眠不足、压力大,也会让人更偏爱高油高糖的“安慰食物”。这不是个体的问题,而是环境的“合谋”。节食时期你暂时抵挡住了,但一回到原来的节奏,老习惯就把体重拉回去。

五、不反弹的关键:慢一些、稳一点、把主动权给日常

从“快瘦”改成“稳变”,思路要换一换。下面不是“专业治疗方案”,而是贴近生活、人人可做的小原则:

第一,速度放慢。把目标定在每周下降0.3~0.5公斤左右,给身体一个“来得及适应”的节奏。体重有日波动很正常,看趋势,而不看某一天。

第二,三餐用一个简单的“半盘蔬菜、四分之一优质蛋白、四分之一全谷杂豆或薯类”的盘式视觉法。蔬菜先上桌,主食尽量粗细搭配;蛋白质要“看得见”:鸡蛋、鱼虾、鸡胸、牛肉、豆腐、豆制品、酸奶都算。

第三,想留住肌肉,最省事的办法是给它任务。家里两只哑铃,或是自重深蹲、俯卧撑、弹力带,每周安排2~3次抗阻练习,每次20~30分钟即可。肌肉在,基础代谢就稳,同样的饭量更不容易长回去。日常再配合多走路、爬楼梯,把“能站不坐、能走不乘”当作习惯。

第四,留一点弹性。喜欢的食物不必“打入冷宫”。把它们当作计划内的享受:一周安排1~2次小份量,吃时专心、不边看手机,慢一点,让大脑收到“满足”的信号。可持续的少量满足,更能防止暴食。

六、结语

节食是“硬拉绳子”,时间一久,手会酸、绳会断;生活化的调整是“改方向盘”,速度不必飞快,但能把你稳稳带去想去的地方。给身体耐心,也给自己台阶;与其追求“瘦得快”,不如“瘦得稳”。控制好日常变量,不反弹就会从难事变成顺理成章的事。

(单位: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省市:河南省郑州市)

典赞时刻·2024首都科普年度榜单发布
2024年我和妈妈学科学
医路·新青年:述说新时代首都青年医者故事
要闻关注
北京:科技文化融合撬动新消费
前沿学术碰撞,创新力量汇聚!第28届北京科技交流学术月开幕
北京已成为全球创新网络关键枢纽
“中关村指数2025”发布!IASP2025大会奏响创新强音
QR Code
扫码分享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