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程翠辉
当献血者完成捐献,那袋鲜红的血液便开启了一场拯救生命的旅程。很多人好奇:这袋血液会直接输给患者吗?事实上,它还要经过一系列精密处理,其中最关键的一步就是血液分离。今天,我们就来揭开血液分离的神秘面纱,看看献血后的血液究竟经历了怎样的“变身”。
第一步:接收与初步检测,为血液“建档”
献血完成后,血液首先被送往血站的接收区。工作人员会仔细核对献血者信息与血袋标签,确保每一袋血液都有可追溯的“身份档案”。随后,血液会被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用于检测,另一部分则进入待分离队列。检测环节至关重要,包括血型鉴定和传染病筛查,只有全部检测合格的血液,才能进入下一步处理。这个过程就像给血液“体检”,确保它足够安全,不会给受血者带来风险。
第二步:血液分离,“一分为多”的魔法
合格的血液会被送入血液成分分离实验室,这里的“主角”是血液成分分离机。全血之所以能被分离,是因为血液中不同成分的密度不同:红细胞密度最大,白细胞和血小板次之,血浆密度最小。利用这一特性,分离机通过离心技术,让血液在高速旋转中“分层”。
以常见的全血分离为例,离心后血液会形成清晰的三层:上层是淡黄色的血浆,中间薄薄的一层是白细胞和血小板,下层则是暗红色的红细胞。技术人员会用无菌导管精准收集各层成分,最终将一袋全血分离成红细胞悬液、血小板和血浆三种成分。
成分献血(如单独捐献血小板)的过程则更具针对性。献血者的血液通过密闭管道进入血液分离机,机器会选择性地提取血小板,同时将其他血液成分回输到献血者体内。这种“边采边回输”的方式,能在更短时间内收集到足够量的血小板,且对献血者的身体影响更小。
第三步:成分处理,为临床使用做准备
分离后的血液成分并非直接可用,还需经过进一步处理:
红细胞悬液需要添加保存液,这种特殊液体能为红细胞提供能量和营养,延长其保存时间(在2℃~6℃条件下可保存35天)。同时,技术人员会去除其中的白细胞,以减少输血反应的发生。红细胞主要用于贫血、大出血等患者,为机体输送氧气。
血小板的处理更为精细。分离出的血小板需在22℃左右的恒温振荡箱中保存,持续振荡能防止血小板聚集,使其保持活性(保存期为5天)。血小板主要用于白血病、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的患者,帮助止血和预防出血。
血浆则会被快速冷冻(-20℃以下可保存1年),形成淡黄色的冰冻血浆。它富含凝血因子,常用于凝血功能障碍、烧伤等患者,补充血浆蛋白和凝血物质。部分血浆还会被送往血液制品厂,加工成白蛋白、球蛋白等生物制品。
第四步:储存与配送,踏上救死扶伤之路
处理完毕的血液成分会被分类存入不同的冷库:红细胞储存在2℃~6℃的冷藏库,血小板放在22℃的振荡保存箱,血浆则存入-20℃以下的冷冻库。每个血袋都贴有唯一的条形码,通过血站的信息管理系统,能实时追踪其储存状态和去向。
当医院发出用血需求时,血站会根据患者的血型、病情等信息,精准调配相应的血液成分。配送过程同样严格,红细胞和血小板需用专用冷藏箱运输,确保在规定温度下送达医院。从血站到临床,整个过程通常不超过 24 小时,以保证血液成分的活性。
血液分离的意义:让每一滴血都发挥最大价值
或许有人会问:为什么要如此复杂地分离血液?答案很简单——提高血液利用率。一袋全血如果直接输注,只能满足一名患者的需求;而分离后的三种成分,能分别帮助三名不同的患者。在血液资源紧张的当下,这种“一血多用”的方式,能让有限的血液拯救更多生命。此外,成分输血能减少不良反应。例如,给贫血患者输注红细胞悬液,可避免输入不必要的血浆,降低过敏风险;给血小板减少的患者单独输注血小板,能提高治疗效率,减少输血总量。
从献血者献出爱心,到血液完成分离、处理、储存,最终输入患者体内,每一袋血液都经历了数十道工序的严格把关。这不仅是一项技术流程,更承载着生命的重量。了解血液分离的过程,或许能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每一次献血,都是在为生命传递希望;每一滴血液的分离,都是在让这份希望发挥出最大的力量。
(单位:邢台市中心血站,省市:河北省邢台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