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张延丽
随着年龄增长,心血管系统功能逐渐衰退,动脉弹性下降,血管壁容易硬化,血液流动也变得不如年轻时顺畅。心血管疾病被称为老年人的“隐形杀手”,很多人对这些疾病的认识仍停留在“胸口疼”或者“心梗”的刻板印象中,忽视了它们常常悄悄潜伏、逐步进展的特点。
心血管疾病为何青睐老年人
进入老年后,人体代谢能力下降,血脂、血糖水平更容易异常,血管逐渐失去弹性,动脉硬化进展加快。这些变化导致心脏需要更大力量才能将血液泵到全身,增加了心脏负担。同时,很多老年人长期存在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慢性病,这些都加剧了心血管系统的损伤。除生理老化外,不良的生活方式也是一大推手。高盐高脂饮食、缺乏运动、长期吸烟、饮酒过量,都会加速动脉硬化过程,增加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等风险。
早期信号:身体发出的微弱求救
胸闷与胸痛:最典型,也最易被忽视的症状。很多人以为只有剧烈胸痛才需要担心,但事实上,早期心绞痛往往表现为活动后胸口发闷、压迫感,有些人感觉“像被重物压住”,甚至只是一种说不清的胸部不适。症状通常在休息后缓解,如果一再出现,要高度重视。
呼吸急促、容易疲劳:有些老年人发现,走一小段路就气喘吁吁,上楼梯更加吃力,这往往被误认为“体力差”或“年纪大了”。但这很可能是心功能减退的表现,尤其是当与日常生活的耐力相比出现明显下降时,更应及时就医检查。
心悸或心跳不规则:心脏偶尔“漏跳”或“乱跳”,许多老年人都有类似体验。如果这种情况反复出现,或者伴随头晕、胸闷甚至晕厥,就提示可能存在心律失常,如房颤、室性早搏等,这些情况都可能引发脑卒中或猝死。
下肢水肿:很多人并不了解,双脚和小腿浮肿有时与心脏有关。如果心脏收缩和舒张功能受损,静脉血液回流不畅,会导致体液潴留,表现为下肢水肿,尤其是在傍晚或长时间站立后更明显。
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部分老年人夜里睡到一半会突然憋醒,需要坐起来才能缓解,这是典型的心源性呼吸困难。由于平躺时血液回流心脏增加,心脏负荷过重,肺部出现淤血,导致呼吸困难。
哪些人是高风险人群
高血压患者长期高血压会损伤血管内皮,促进动脉硬化。糖尿病患者的高血糖状态会导致血管损伤,增加血脂异常风险。高脂血症人群也需特别注意,血液中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水平升高,会加速斑块形成,堵塞血管。长期吸烟、肥胖、家族有早发性心血管病史、缺乏运动、长期饮酒的人群风险也明显增加。
如何正确应对早期信号
一旦发现胸闷、胸痛,尤其是伴随出汗、恶心、濒死感等,应立即拨打急救电话,切勿自行用药或等待缓解。呼吸急促、心悸、持续水肿等症状,也应尽快到医院进行心电图、心脏超声、血液检查等评估,明确病因。日常生活中,合理饮食、坚持适量运动、监测血压血糖、按时服药都是预防和控制心血管疾病的重要措施。
家属和社会支持同样重要
很多老年人对疾病存在恐惧和抗拒心理,尤其是当出现症状后,会担心被确诊为严重疾病而拖延就诊。此时,家属的理解和陪伴非常重要。家人应注意观察老人的行为和生活习惯,及时发现异常,并协助就医。社会层面也应加强对老年群体的健康教育,普及心血管病知识,降低老年人对医疗的抵触情绪。一些社区和老年活动中心定期开展健康讲座、血压血糖筛查,也能帮助更多老年人及时发现隐患,及早干预。
科学防治,守护心脏健康
心血管疾病虽然是老年人常见的威胁,但并非不可防御。控制好血压、血糖、血脂,养成健康生活习惯,按时体检,早期发现异常,就能有效降低发生急性心梗、心衰等严重事件的风险。长期坚持规律饮食,减少盐、糖、脂肪摄入;每天保持适量活动,比如散步、太极、慢跑等;戒烟限酒;保持乐观心态,这些看似简单的习惯,正是守护心脏的“隐形盔甲”。
心血管疾病是老年人最常见、危害最大的疾病之一,却常被忽视其潜伏和缓慢发展的特点。那些看似“年纪大了正常”的胸闷、气短、心悸、浮肿,很可能是心脏在向我们发出的求救信号。只要提高警惕,及时发现早期症状,积极就医诊治,并在日常生活中坚持科学管理,许多心血管疾病是可以预防和控制的。
(单位:玉林市红十字会医院,省市:广西壮族自治区玉林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