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倪辉
骨折是很多人一生中或多或少都可能经历的意外。摔倒、碰撞、运动受伤,甚至只是走路不小心,都有可能导致骨头“断了”。而随之而来的,不只是行动不便,最令人难以忍受的,是那一阵一阵的疼痛。尤其在骨折恢复期,痛感往往长时间困扰着患者。
骨折后为什么会那么痛
骨折的疼痛不只是“断裂”本身带来的。骨头断裂时,会刺激周围神经末梢,释放大量炎症物质,比如前列腺素、白细胞介素等,这些都是“疼痛的搬运工”。肿胀、瘀血、肌肉痉挛也会加重痛感。即使骨头固定好了,身体在修复过程中产生的新生组织、钙化过程也可能带来不适感。
换句话说,骨折的疼痛不是一时的,而是一场“马拉松式”的折磨。而在这段康复的旅程中,很多患者会长期依赖止痛药。但西药止痛剂使用时间过长,容易带来胃肠道问题、肝肾负担,甚至成瘾风险。此时,许多人把目光转向了中医药。
中医怎么看骨折疼痛
中医认为,骨折属于“伤筋断骨”“骨痹”的范畴。疼痛的本质是“气血瘀阻,不通则痛”。简单来说,哪里气血流动不畅,哪里就容易痛。骨折后气血受阻、瘀血内聚、筋骨失养,自然会痛得厉害。
因此,中医治疗骨伤疼痛,核心思路是“活血化瘀、通络止痛、强筋健骨”。这不是简单的“止痛”,而是通过调动身体的修复能力,让气血重新流畅,瘀血被吸收,新骨生成顺利,从根本上减轻疼痛、加快康复。
中药外敷,疼痛减轻有“良方”
很多骨折患者都听说过中药外敷,比如药膏、贴敷包、熏洗包等。这些中药配方多以活血化瘀为主,常见的药材包括三七、红花、乳香、没药、川芎等。它们不仅能缓解肿胀、促进血液循环,还能减少神经末梢的刺激,从而减轻疼痛。
尤其是一些传统中药熏洗法,把药材煎煮后用蒸汽或热水熏洗患处,热力配合药力,不仅通经活络,还能让紧张的肌肉放松。对于固定石膏已拆除、处于功能恢复期的患者来说,这种方法安全、有效,还特别适合家庭使用。当然,并非所有人都适合外敷。一些对药物过敏或皮肤破损的人需要谨慎使用。建议在专业医生指导下选择适合自己的中药贴敷方案。
中医内服,让身体从内而外恢复
中医讲究“标本兼治”,所以在外敷的同时,内服中药也非常关键。骨折初期多用“活血化瘀”药物,比如桃仁、丹参、川芎等,以帮助吸收瘀血、缓解肿胀;中期则着重“舒筋活络、促进生新”,常用续断、骨碎补、鸡血藤等,帮助修复损伤、促进骨痂形成;恢复后期则用“补肝肾、强筋骨”类药物,如杜仲、牛膝、鹿角胶等,加强骨骼强度,防止再损伤。
现代研究发现,许多传统中药确实具有镇痛、抗炎和促进骨再生的效果。例如,三七含有皂苷类成分,可以抑制炎症因子、减轻疼痛;而骨碎补中的化合物则能刺激成骨细胞生长,加快骨折愈合。不过,中药治疗讲究辨证论治,不是“谁骨折都吃一样的药”。用药必须根据体质、伤情、恢复阶段来调整,不建议自行抓药吃。
针灸推拿,“针”对疼痛有办法
除了药物治疗,中医还有两大“法宝”:针灸和推拿。针灸早已被国内外研究证实对慢性疼痛有良好效果。对于骨折康复期的疼痛,尤其是那种“隐隐作痛、酸胀不适”的感觉,针灸可以通过刺激穴位,调节神经系统,降低痛觉敏感性。常用的穴位有阿是穴、阳陵泉、委中等,根据疼痛部位不同有所调整。针灸还能改善局部血流,加快瘀血吸收,让康复过程更顺利。推拿则多用于后期康复阶段,主要作用是疏通经络、放松肌肉、恢复功能。对于关节僵硬、肌肉紧绷导致的疼痛,缓解效果很好。但要注意,推拿必须在骨折稳定、无明显移位之后进行,不能过早,否则可能加重病情。
骨折后的疼痛并不可怕,它是身体自我修复过程的一部分。但如何让这段过程少些痛苦、快些恢复,就需要科学的方法和合适的辅助手段。中医药作为中华民族几千年积累下来的智慧结晶,不只是“老祖宗的偏方”,它背后有理论、有实践、有现代研究的支撑。在骨伤康复过程中,它可以是你最温柔、最有力的“护航者”。当然,任何治疗都不能盲目操作。在专业医生指导下,选择合适的中医治疗方案,才能真正做到“伤筋动骨一百天,不痛也能快快好”。
(单位:桂林市第三人民医院,省市: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