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王超
慢性阻塞性肺气肿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在中医理论中多归属于“肺胀”“喘证”“痰饮”等范畴。其病程漫长,病情缠绵,中医通过辨证分型进行精准治疗,往往能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
一、慢性阻塞性肺气肿的中医辨证
中医认为,慢性阻塞性肺气肿的发生多与久病肺虚、痰浊潴留、复感外邪等因素有关。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是其主要病机,病情迁延日久还可累及心脏。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及舌脉表现,临床常见以下几种辨证分型。
1.肺气亏虚证
症状表现:喘促气短,活动后加重,乏力自汗,易感冒,咳嗽痰少质稀,面色苍白,舌淡苔白,脉弱。
治疗原则:补肺益气,止咳平喘。
代表方剂:补肺汤加减。
常用药物:人参(或党参)、黄芪、熟地、五味子、紫菀、桑白皮、白术、防风。
2.肺脾气虚证
症状表现:喘促乏力,动则加重,咳嗽痰多质稀,食少腹胀,便溏,面色萎黄,舌淡胖苔白腻,脉细弱。
治疗原则:补肺健脾,益气化痰。
代表方剂:六君子汤合玉屏风散加减。
常用药物:党参、黄芪、白术、茯苓、半夏、陈皮、五味子、炙甘草、防风。
3.肺肾气虚证
症状表现:喘促日久,呼多吸少,动则尤甚,腰膝酸软,畏寒肢冷,面色晦暗,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
治疗原则:补肺益肾,纳气平喘。
代表方剂:金匮肾气丸合参蛤散或补肺汤加减。
常用药物:熟地、山茱萸、山药、茯苓、附子、肉桂、人参(或党参)、蛤蚧、五味子、补骨脂。
4.痰浊阻肺证
症状表现:喘促胸闷,咳嗽痰多色白黏腻,不易咳出,胸脘痞满,纳呆,舌淡苔白腻,脉滑。
治疗原则:燥湿化痰,降气平喘。
代表方剂: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加减。
常用药物:半夏、陈皮、茯苓、苏子、莱菔子、白芥子、杏仁、炙甘草。
5.痰热壅肺证
症状表现:喘促气粗,咳嗽痰多色黄稠厚,不易咳出,口渴喜饮,烦躁,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疗原则:清热化痰,宣肺平喘。
代表方剂:桑白皮汤或麻杏石甘汤加减。
常用药物:桑白皮、黄芩、知母、半夏、苏子、杏仁、石膏、麻黄、鱼腥草、瓜蒌。
6.阳虚水泛证
症状表现:喘促气急,不能平卧,心悸胸闷,下肢水肿,畏寒肢冷,尿少,面色青紫,舌淡胖苔白滑,脉沉细。
治疗原则:温阳利水,泻肺平喘。
代表方剂:真武汤合五苓散合或葶苈大枣泻肺汤加减。
常用药物:附子、白术、茯苓、生姜、白芍、桂枝、猪苓、泽泻、葶苈子、大枣。
7.痰瘀阻肺证
症状表现:喘促胸闷,咳嗽痰多色暗,口唇发绀,胸胁刺痛,舌暗或有瘀斑,苔腻,脉涩或滑。
治疗原则:化痰祛瘀,宣肺平喘。
代表方剂:涤痰汤合血府逐瘀汤加减。
常用药物:半夏、陈皮、茯苓、胆南星、枳实、杏仁、桃仁、红花、丹参、当归、川芎。
二、中医治疗的特色与优势
中医治疗慢性阻塞性肺气肿,还有其他特色辅助治疗方法。针灸可选取肺俞、膻中、定喘等穴位,起到理气平喘的作用;拔罐疗法常选用背部膀胱经穴位,能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在日常调理中,患者应注意保暖,避免外感;饮食宜清淡,忌辛辣油腻食物;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志刺激;适当进行呼吸功能锻炼,如腹式呼吸、缩唇呼吸等,以增强肺功能。
慢性阻塞性肺气肿的中医治疗强调辨证论治,根据不同证型采用相应的治疗方法。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应遵循专业中医师的指导,切勿自行用药。通过中医的综合调理,能够有效改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延缓疾病进展。
三、注意事项
中医治疗强调“辨证论治”,需结合患者具体症状、病程及体质调整方药,不可盲目套用。慢性阻塞性肺气肿病情复杂,常多证兼杂(如痰热兼气虚、痰瘀兼阳虚等),需灵活合方或加减。急性加重期以治标(化痰、清热、平喘)为主,缓解期以治本(补肺、健脾、益肾)为主,注重长期调理。用药需在专业中医师指导下进行,避免因辨证失误导致病情加重。
(单位:营山县绥安街道东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省市:四川省南充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