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何玉衬
在很多人眼中,中医治疗月经不调,无非就是喝点中药调理一下。但当你真正面对“崩漏”这个复杂的月经病时,就会发现,单靠“喝药”远远不够。崩漏不是普通的月经紊乱,它是一种持续性或反复发作的大量子宫出血,往往伴随身体虚弱、精神疲惫,影响生活质量。今天,我们就带大家深入了解中医如何全方位应对崩漏,探讨调经背后的科学与智慧。
什么是“崩漏”
“崩漏”一词,源自中医经典《黄帝内经》,意指女性在非行经期出现大量出血(崩),或月经淋漓不尽、持续出血(漏)。现代医学中,这一症状大致对应“功能性子宫出血”“异常子宫出血”“排卵障碍性出血”等诊断,常见于青春期、围绝经期,以及某些激素水平失调或子宫内膜病变的患者。不同于短暂性、偶发性的月经异常,崩漏往往周期混乱、出血量大、持续时间长。很多女性因为害怕就诊或误以为“慢慢就好了”,反而拖延治疗,导致贫血、免疫力下降,甚至影响生育。
中医怎么看崩漏
中医认为,崩漏的发生本质上是“冲任失调、脏腑失和”。冲任二脉是调节女性月经的关键经脉,归属于“奇经八脉”,在调节血海运行方面发挥着核心作用。一旦冲任不稳,气血逆乱,月经就失去了正常的节律。常见的病因病机包括肾虚、脾虚、肝郁、血热和瘀血等,肾虚会导致冲任不固、血不归经;脾虚则削弱统血功能,易引发血行失控;肝气郁结可致血行不畅、形成瘀阻;血热则迫血妄行,出血量往往较大;瘀血未尽还会阻滞新血运行,造成淋漓不止。因此,中医治疗崩漏,并非一味“止血”或“补血”,而是根据不同的体质和病机,分型辨证,调和气血,平衡阴阳。
调经不只是“喝中药”
中药辨证施治:肾虚型常用右归丸、固经丸;脾虚型配合归脾汤;血热型选用清经散、凉血地黄汤;瘀血型搭配失笑散、桂枝茯苓丸等。医生还会根据月经周期变化、血色、量多量少、是否夹有血块等细节调整处方。
针灸调理:针灸可通过调节神经-内分泌系统,达到调冲任、平气血的目的。常用穴位如三阴交、关元、血海、足三里等,通过刺激经络,促进子宫收缩,减少出血,同时改善乏力、面色苍白、月经紊乱等全身症状。研究表明,配合针灸的中医治疗,比单纯服药能更快控制出血,缩短疗程,且副作用更小。
中医外治法:艾灸温补脾肾,提升元气;敷贴如脐疗、督灸,调节冲任;用中药煎液熏蒸会阴部,清热止血,活血通络。这些方法适用于虚寒型崩漏,尤其在月经前后配合使用,往往事半功倍。
起居饮食调养:中医重视“治未病”,认为生活方式是调经的重要一环。治疗期间,要避免劳累过度、情绪波动、熬夜久坐。同时,饮食宜温润养血,忌食辛辣、生冷、刺激性食物。推荐食材如桂圆、红枣、黑豆、羊肉、小米、当归等,具有补血养肝、健脾和中的作用。
中西结合:更科学的新路径
面对严重或持续不止的崩漏,仅靠中医也有局限。此时,中西医结合治疗是一种更科学、更安全的路径。西医检查明确病因,通过B超、激素六项、宫腔镜等检查,明确是否存在子宫肌瘤、息肉、内膜病变等器质性病变;急性期止血手段包括短期使用激素、口服止血药,配合中药巩固疗效;慢性调养期以中医为主,在排除器质性病因后,中医介入调经,帮助恢复月经规律,避免复发。现实中,很多患者就是在西医明确诊断、排除危险后,再由中医“长期管理”,疗效稳定、副作用少。
不是所有“月经过多”都是崩漏
需要提醒的是,月经过多不一定是崩漏。偶发的月经提前、量多,可能与压力、饮食、天气变化有关,而崩漏是出血时间长、量大、间断不断的慢性病症,往往还伴随头晕、乏力、气短等全身症状。因此,凡是月经紊乱时间超过两个月,或出现贫血表现,建议尽早就医,做相关检查,再决定是中医调理还是中西结合。
崩漏不是小病,它是身体发出的预警信号。调经也绝不是喝点药就能“一劳永逸”。中医治疗崩漏强调辨证施治、整体调养,通过药物、针灸、艾灸、饮食等多维手段,共同发力。女性要重视身体信号,不“硬扛”、不拖延,及时就诊、科学干预,才能真正从根源上恢复身体的节律与健康。
(单位:灵山县中医医院,省市:广西壮族自治区钦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