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余强芳
去医院做体检或就诊时,很多人都会拿到一份厚厚的检验单:血常规、尿常规、生化指标、肝肾功能、血糖血脂……一连串专业名词和数字常常让人看得一头雾水。其实,这些数据就像身体的“语言”,通过化学和生物学的方式,向我们传递健康的信号。
血液检查:身体的“流动档案”
血液中蕴含着丰富的信息,它不仅负责运输氧气、营养物质和激素,还携带着免疫细胞和代谢产物,因此血液检查是医学诊断中最常用的手段之一。
血常规是最基础的血液检测,主要评估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的数量和形态。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偏低可能提示贫血,偏高则需考虑脱水或某些血液疾病;白细胞增多常见于感染或炎症,减少可能与免疫功能低下有关;血小板过低会影响凝血功能,过高可能提示炎症或骨髓疾病。
血糖和血脂是反映代谢健康的重要指标,空腹血糖升高可能是糖尿病的信号,而甘油三酯、胆固醇异常则提示心血管疾病风险增加。这些指标虽然会受到饮食的短期影响,但持续异常往往意味着需要长期关注和管理。
肝肾功能检查也是常规项目。肝功能指标如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可反映肝脏的损伤情况;肾功能指标如肌酐、尿素氮则用于评估肾脏的过滤能力。异常结果可能与药物、饮酒、感染或慢性疾病有关,早期发现有助于避免器官损伤加重。
尿液检查:身体的“排泄报告”
尿液是代谢产物的重要出口,通过尿常规检查,我们能获取泌尿系统、代谢状态乃至全身健康的信息。正常尿液主要由水和溶解物质组成,颜色淡黄、清澈。尿液中若出现蛋白质,可能提示肾小球滤过功能受损;葡萄糖出现在尿液中,多见于血糖明显升高的情况;潜血阳性可能与泌尿系统结石、感染或肿瘤有关。尿液的酸碱度(pH值)也能提供线索,例如尿液偏碱性可能与泌尿系感染相关。
显微镜下观察尿液沉渣,可以发现红细胞、白细胞、管型等成分。红细胞增多提示泌尿系统出血,白细胞增多常见于感染,管型则可能反映肾小管的病变。这些信息帮助医生判断疾病部位和性质。
结合结果看全貌,而非单看一个数值
很多人在拿到检验单时,会把注意力集中在“↑”或“↓”的标记上,甚至为一个略微超出参考值的数字担心不已。其实,化验结果需要结合病史、症状、体格检查和其他辅助检查综合分析。一次检查的轻微异常,可能只是暂时的生理波动;但如果多项指标同时异常,或者反复检查结果持续偏离正常,就需要进一步评估。
例如,单次空腹血糖略高不一定就是糖尿病,可能与饮食、睡眠不足、紧张情绪有关;而连续多次升高并伴有糖化血红蛋白异常,才更有诊断价值。同样,尿常规中偶尔出现少量蛋白尿,在剧烈运动或发热后也可能发生,但如果持续存在,就要排查肾脏疾病。
检验结果与生活方式的关系
检验指标的好坏,往往与日常生活习惯息息相关。高脂饮食、缺乏运动、长期熬夜、压力过大,都可能在血液或尿液中留下痕迹。
饮食:高糖、高盐、高脂饮食会影响血糖、血脂和肾脏负担;长期缺乏蛋白质会导致人血清白蛋白下降。
运动:适量运动能改善血脂、增强心肺功能;但过度运动可能短期升高肌酸激酶或出现暂时性蛋白尿。
作息:长期睡眠不足会影响内分泌和免疫功能,间接反映在血糖、炎症指标上。
饮水量:水分摄入不足可能使血液浓缩,导致部分指标假性升高,也会让尿液颜色加深、浓缩。
如何更好地理解自己的检验单
关注整体而非单点:不要被某一个“高”或“低”吓到,要看同类指标的组合变化。
结合自身情况:考虑自己的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和既往病史,这些都会影响参考值的解读。
不盲目自我诊断:检验结果只是医生诊断的一个依据,不能替代专业判断。
主动沟通:不懂的项目要向医生或检验科人员请教,避免在网络上盲目对号入座。
从血液到尿液,检验科提供的数据就像身体的“健康日记”,用数字记录着我们的代谢、免疫、器官功能和生活方式的痕迹。学会解读这些数字,不是让自己取代医生,而是帮助我们更主动地参与健康管理。当我们把检验结果与日常习惯联系起来,就能更早发现问题、调整方向,把疾病扼杀在萌芽阶段。与其等到症状出现再行动,不如用一次次检测,为未来的健康提前铺好道路。
(单位: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省市:重庆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