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孔德莉
严重精神障碍是一类影响深远的精神疾病,包括精神分裂症、双相情感障碍、重度抑郁症等。这类疾病不仅损害患者的思维、情绪和行为功能,也会对家庭和社会造成巨大负担。在医疗治疗之外,日常护理在患者康复和症状管理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很多家属和照护者常常感到无从下手,不知道怎样做才算有效护理。
了解疾病是护理的第一步
想要科学护理,首先要对疾病有基本认识。以精神分裂症为例,患者可能出现幻觉、妄想、思维紊乱、情绪冷漠等症状。双相障碍则表现为情绪的极端波动,时而狂躁,时而抑郁。重度抑郁症则以持久的低落情绪、无兴趣感、睡眠障碍为主。这些症状看似难以理解,但它们并非性格缺陷或“想太多”,而是真实存在的大脑功能紊乱的结果。
药物的管理是核心环节
大多数严重精神障碍患者需要长期服药,药物可以显著缓解症状,预防复发。然而,患者可能因为副作用、病耻感或缺乏自知之明而拒绝服药。照护者在这方面的作用非常关键。帮助患者建立规律的服药习惯,可以设置固定的服药时间,使用药盒分类,或借助手机提醒。密切观察患者对药物的反应。如果出现强烈嗜睡、身体不适、情绪波动等副作用,应及时与医生沟通,不建议擅自停药或更改剂量。对于容易遗忘服药的患者,可以采用温和的提醒方式,避免指责或强迫,以减少对立情绪。如果患者出现拒药行为,也要保持冷静,耐心解释服药的重要性,并与医疗团队协作寻找解决办法。
情绪支持比我们想象的重要
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常常被孤立,容易产生被遗弃感和自我否定。这种情绪状态会进一步加重病情。日常交流中,应避免使用带有偏见或否定性的语言。比如,“你是不是又发病了?”这类话语容易引发对抗或羞辱感。取而代之的,应是更多中性而支持性的表达,如“你今天感觉怎么样?”“我们一起想办法解决。”适当的陪伴也很重要。即使只是一起散步、吃饭或听音乐,也能帮助患者感受到人际连接的温暖。
建立规律的生活节奏
在护理过程中,照护者可以协助患者建立并维持规律的生活节奏。例如每天固定时间起床和睡觉、规律饮食、适度运动等。即使患者不愿意参与,也可以从最简单的小目标做起,比如每天散步十分钟、按时吃一顿饭,逐步培养自我管理的能力。同时,要避免刺激性活动和环境,如熬夜、过度使用电子设备或接触过于嘈杂的场所。这些因素容易引发情绪波动,尤其在病情不稳定时应特别留意。
识别复发的早期信号
即便症状缓解,严重精神障碍仍有复发的风险。照护者如果能掌握一些早期识别技巧,往往可以在病情恶化前及时干预。常见的复发信号包括:睡眠变差、情绪反常、开始回避社交、话语变得杂乱或逻辑紊乱、开始表现出妄想或幻觉迹象等。一旦发现这些苗头,应尽快联系医生进行评估。
关注照护者自身的心理状态
长期照顾精神障碍患者对家庭成员尤其是主要照护者来说,是一项高度消耗情感和精力的任务。有些照护者在默默承受压力的同时,忽视了自己的情绪健康,甚至出现焦虑、抑郁等症状。这并非软弱,而是一种客观的心理疲劳反应。照护者也需要倾诉、疏解、休息,必要时可以寻求心理咨询或支持团体的帮助。只有照护者自身情绪稳定,才有能力提供持续有效的支持。可以尝试给自己留出固定的“喘息时间”,哪怕只是每天短暂的独处或做一件让自己愉快的小事。与亲友保持联系,不孤军奋战,也是减轻心理压力的重要方式。
共同生活中的尊重与界限
在日常相处中,照护者与患者既要保持亲密,也要学会设立合理的界限。有些照护者出于担心,会过度控制患者的一举一动,但这往往会适得其反,可能引发患者的不满甚至敌意。应尽量鼓励患者参与家庭事务,如买菜、做饭、收拾房间,让他们感受到自己仍是家庭的一分子。同时,也要明确说明哪些行为不可接受,例如暴力、过度依赖、随意停药等。
严重精神障碍虽然难以根治,但通过科学护理、良好沟通、规律生活以及社会资源的支持,患者的症状是可以被有效控制的。照护者的耐心、理解和专业管理,正是帮助他们走向稳定生活的关键力量。希望这份护理手册,能为每一位在路上的家庭,提供实用的方向和一点信心。
(单位:玉林市第三人民医院,省市:广西壮族自治区玉林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