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罗辑
日常生活中,很多人都经历过关节疼痛,尤其是膝盖、髋部、手指等部位,活动时明显僵硬不适,有时甚至连走路、上楼梯都感到困难。很多人以为只是“年纪大了”“天气变化”所致,但实际上,关节疼痛背后往往隐藏着一种常见却被忽视的慢性疾病,骨性关节炎。骨性关节炎并不是老年人的“专属”,也不单纯是“磨损”那么简单。它与生活习惯密切相关,早期识别和科学应对,对于提高生活质量、避免残疾至关重要。
什么是骨性关节炎
骨性关节炎,又称退行性关节病,是最常见的一类关节疾病,主要表现为关节软骨的逐渐退化、磨损,以及关节周围骨组织的增生、炎症反应等变化。关节软骨的作用相当于骨头之间的“润滑垫”,它既能缓冲压力,又能保持关节活动的顺畅。一旦软骨被破坏,骨与骨之间的直接接触就会引发疼痛、僵硬和活动受限。
骨性关节炎可以发生在全身任何一个关节,但最常见的部位包括膝关节、髋关节、脊柱、手指等。其进展是缓慢而长期的,往往从轻微的活动疼痛开始,逐步演变为持续性的疼痛和功能障碍。
骨性关节炎的常见症状
骨性关节炎的症状并不是一开始就非常剧烈,而是逐步出现、慢慢加重。最典型的表现是关节疼痛,尤其是在活动后加重,休息后有所缓解。疼痛可能在天气寒冷或潮湿时更明显。随着病情进展,关节可能出现僵硬,尤其是在早晨起床后或长时间保持一个姿势后,需要“活动一下”才能恢复灵活。
一些患者还会发现关节周围肿胀,按压时有压痛感,甚至能听到“咔哒咔哒”的响声。有的人会逐渐出现关节变形,如手指关节变粗、膝盖向外突出,严重时会导致行走困难或丧失部分日常活动能力。
骨性关节炎与日常生活的关系
骨性关节炎的发生不仅与年龄有关,很多看似平常的生活习惯和工作方式,其实也在无形中加速了关节的磨损。长期站立、蹲起频繁、搬重物、运动过度或姿势不当,都会增加关节负担,尤其是膝盖和髋部,承受着身体大部分重量,是最容易出现问题的部位。
超重和肥胖则是重要的危险因素。体重每增加一公斤,膝关节承受的压力就会额外增加三到五公斤,这种持续的高压状态让关节更容易发生退变。除此之外,缺乏运动也不利于关节健康。适量运动可以增强肌肉力量,稳定关节结构,延缓软骨退化,而完全不运动反而会让关节更僵硬、更脆弱。工作中的重复性动作也可能是隐性杀手。例如一些需要长时间使用手指的职业,如打字员、缝纫工、厨师等,长年累月地重复同一动作,会使特定部位的关节更容易受损。
谁更容易患上骨性关节炎
虽然骨性关节炎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40岁以上人群是高发群体。女性的发病率高于男性,尤其是在更年期后,激素水平变化可能影响关节健康。有家族史者患病的可能性也更大。如果曾经有过关节损伤,如运动受伤、骨折等,也会增加退变风险。
总的来说,以下几类人群需特别警惕:中老年人、体重超标者、长期从事重体力劳动或重复性关节动作的人、关节曾经受伤者,以及关节炎家族史患者。
如何应对和预防骨性关节炎
控制体重:保持适当体重不仅减轻关节负担,也能改善全身代谢状况。其次是坚持适量运动,推荐如步行、游泳、太极等低冲击、可持续的锻炼形式,能够增强肌肉力量、稳定关节结构。注意运动时避免剧烈冲击或扭转动作,避免加重关节损伤。
饮食注重均衡营养:多摄入富含维生素C、维生素D、钙质和抗氧化物的食物,如深色蔬菜、豆制品、坚果和鱼类。必要时可在医生指导下补充营养剂。
注意保护关节:例如搬重物时屈膝而非弯腰、避免长时间保持一个姿势、在天气寒冷时做好关节保暖等,都是简单有效的防护措施。
及时就医:如果已经出现疼痛或功能障碍,应及时就医。医生会根据病情严重程度,给予药物、康复训练,甚至必要时考虑手术治疗。
骨性关节炎不是不可避免的“老化结果”,也不仅仅是老年人才需要关心的问题。它与我们的体重、活动习惯、工作方式、饮食结构息息相关,是一种典型的“生活方式疾病”。不要等到关节疼痛无法忍受,才想起去关注它。关节虽小,却承载着我们行动的自由与生活的质量。保护关节,就是保护我们未来的生活方式。只有关节健康,我们才能真正地“走得动、站得稳、活得好”。
(单位:广西骨伤医院,省市: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