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卢晓梅
慢性肾脏病(CKD)被称为“沉默的杀手”,早期常无明显症状,待发现时往往已进展至中晚期。在我国,慢性肾功能衰竭的发病率大致在万分之一到万分之三之间,是继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之后的第四大常见慢性病。但通过科学预防,90%的早期肾脏损伤可被逆转或延缓。
1.吃对是第一道防线
(1)低盐饮食,减轻肾脏“水压”
肾脏是调节体内水盐平衡的核心器官。若每日盐摄入量超过6克,血管内皮细胞会因钠离子滞留而受损,导致血压升高,进而引发肾小球硬化。建议用柠檬汁、香草等天然调味料替代酱油、味精,减少腌制食品、加工肉类的摄入。例如,将咸菜替换为凉拌黄瓜,既能满足口感需求,又能显著降低盐的摄入量。
(2)优质低蛋白,精准供给营养
过量蛋白质代谢会产生大量尿素氮,加重肾脏滤过负担。肾功能正常者每日蛋白质摄入量应控制在0.8~1克/公斤体重,以鸡蛋、鱼肉、豆制品等优质蛋白为主。例如,一位60公斤的成年人每日可摄入48~60克蛋白质,相当于2个鸡蛋、150克鱼肉和1杯豆浆的组合。若已出现肾功能下降,需进一步将蛋白质摄入量降至0.6克/公斤体重,并配合α-酮酸制剂补充必需氨基酸。
(3)避免“肾脏刺客”食物
高嘌呤食物(如动物内脏、浓肉汤)会引发高尿酸血症,尿酸结晶沉积可直接损伤肾小管;高草酸食物(如菠菜、竹笋)与钙结合形成的草酸钙结石,是肾结石的主要成分。建议每日嘌呤摄入量控制在300毫克以内,草酸摄入量不超过500毫克。烹饪时,可将菠菜焯水处理,能够去除80%的草酸。
2.疾病管理
(1)血压血糖双达标
高血压和糖尿病是慢性肾脏病的两大元凶。糖尿病患者需将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7%以下,血压控制在130/80mmHg以下。例如,一位合并糖尿病和高血压的患者,应优先选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类药物,这类药物既能降压,又能通过扩张肾小球出球小动脉降低肾内压,保护肾功能。
(2)警惕“隐形杀手”疾病
系统性红斑狼疮、过敏性紫癜等自身免疫性疾病常累及肾脏。以系统性红斑狼疮为例,约50%患者会在发病5年内出现狼疮性肾炎。这类患者需定期检测尿蛋白、血肌酐等指标,并在风湿免疫科医生指导下调整免疫抑制剂用量,避免旧病复发导致肾脏二次打击。
3.生活方式改变
(1)适度运动
规律运动可改善肾脏血流灌注,增强代谢废物排出能力。建议每周进行5次、每次30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游泳、太极拳等。避免剧烈运动导致横纹肌溶解,引发急性肾损伤。
(2)戒烟限酒
烟草中的尼古丁和镉元素可直接损伤肾小管上皮细胞,吸烟者肾功能下降速度是非吸烟者的2倍。酒精则通过干扰维生素D代谢影响钙吸收,增加肾结石风险。建议每日酒精摄入量不超过15克,相当于350毫升啤酒或150毫升葡萄酒。
(3)睡眠管理
夜间是肾脏自我修复的关键时段。长期熬夜会扰乱生物钟,导致皮质醇分泌异常,引发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建议每日保持7~8小时高质量睡眠,睡前1小时避免使用电子设备,可通过冥想、听轻音乐等方式放松身心。
4.药物使用
(1)避开肾毒性药物
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阿司匹林)、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如庆大霉素)、某些抗肿瘤药(如顺铂)是常见的肾毒性药物。例如,连续使用布洛芬3天即可导致肾血流量减少20%,长期使用可能引发急性肾小管坏死。感冒发热时,优先选择物理降温或对乙酰氨基酚等对肾脏影响较小的药物。
(2)中药并非绝对安全
部分中药如马兜铃酸类(关木通、广防己)具有明确肾毒性,含马兜铃酸的中药制剂已被国家药监局禁用。即使使用补肾类中药,也需在中医辨证指导下进行,避免自行长期服用。
5.定期筛查
高血压、糖尿病、肥胖、有肾脏病家族史者属于高危人群,建议每半年检测一次尿常规、尿微量白蛋白/肌酐比值(ACR)、血肌酐等指标。健康成年人应每年进行一次肾脏专项检查,包括肾脏超声、肾功能五项等。
(单位:眉山市中医医院,省市:四川省眉山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