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覃雪芳
一提到怀孕,饮食问题总是绕不开的话题。吃什么、怎么吃、吃多少,成了许多准妈妈和家属的日常焦虑。有人说“多吃点是为孩子补”,也有人建议“少吃淀粉,怕宝宝太大不好生”。各种说法满天飞,真真假假,让人无所适从。其实,孕期饮食并不神秘,也没有所谓的“万能食物”。
不只是“吃得多”,而是“吃得对”
怀孕并不是单纯地要“多吃一点”,而是需要根据孕期各阶段的不同需求,合理安排饮食结构。整个孕期大致分为三个阶段,每一阶段的营养重点略有不同。
早孕期(1~13周),胎儿还很小,但细胞分裂活跃,叶酸是关键营养素,有助于预防神经管缺陷。中孕期(14~27周),胎儿开始快速发育,对蛋白质、钙、铁等的需求增加。到了晚孕期(28周以后),胎儿体重迅速增长,能量需求升高,同时也要注意控制体重,防止血糖异常和分娩困难。因此,孕期饮食的核心原则是全面均衡、适量摄取、定期调整,而不是盲目“进补”或过度节食。
必需营养素:哪些不能少
蛋白质:建造胎儿身体的“砖瓦”
蛋白质是孕期最重要的营养元素之一,负责构建胎儿的器官、肌肉和组织,同时也支持母体子宫、乳腺的增长。优质蛋白来源包括瘦肉、鱼、蛋、豆制品、奶类等。每天的蛋白质摄入量建议较平时增加15~25克。如果孕妇平时胃口不佳,也可以通过豆浆、牛奶、鸡蛋羹等形式,少量多次地摄入,既温和又易吸收。
铁和叶酸:防止贫血和胎儿神经系统缺陷
孕期贫血多为缺铁性贫血,不仅容易让孕妇感到疲劳、头晕,还可能影响胎盘供氧。富含铁的食物有动物肝脏、红肉、菠菜、黑木耳等,搭配富含维生素C的水果一起吃,有助于铁的吸收。孕中晚期对铁的需求更高,如饮食难以满足,可在医生指导下补充铁剂。
叶酸的补充建议从备孕阶段就开始,持续至孕期前三个月。深绿色蔬菜、豆类、水果中都含有叶酸,但烹调易流失,因此补充叶酸片是更稳妥的方式。
钙和维生素D:为骨骼打好基础
胎儿骨骼的形成离不开钙,孕妇自身也需要钙来维持牙齿和骨骼健康。牛奶、酸奶、豆腐、芝麻酱、小鱼干等都是不错的钙来源。维生素D则帮助钙吸收,常见来源包括蛋黄、深海鱼和阳光照射。许多孕妇因工作或居家久坐,晒太阳不足,建议定期查血钙和维生素D水平,根据需要补充。
膳食纤维:预防便秘与血糖波动
孕期便秘是常见困扰之一,与激素变化和肠道蠕动减慢有关。富含膳食纤维的全谷类、豆类、新鲜蔬菜水果有助于保持肠道通畅,同时还能稳定血糖、延缓饥饿感。推荐每天摄入足量水分,并尽量摄取粗粮而非精制主食。
这些食物,更值得推荐
孕期饮食应注重多样与均衡,选择营养丰富的常见食材更为关键。如鸡蛋含优质蛋白和卵磷脂,有助胎儿大脑发育;深海鱼富含DHA,有益视力和神经系统;牛奶、酸奶是补钙佳选,营养全面;菠菜、油麦菜等深绿色蔬菜富含铁、钙和叶酸;核桃、杏仁等坚果提供健康脂肪,适量摄取即可;糙米、燕麦等全谷类有助提供能量和膳食纤维。这些食材可以穿插在一日三餐中,避免重复枯燥,同时满足多方面营养。
饮食误区:别让“好心”变成“负担”
吃两人份才有营养:这是最常见的误解。孕妇的热量需求确实增加,但并不等于要“翻倍”进食。早孕期几乎无需额外热量,到了中晚期,每天增加200~300千卡即可,相当于一杯牛奶加一个鸡蛋的热量。过量饮食容易导致体重快速增长,增加妊娠糖尿病和高血压风险。
不能吃海鲜,怕重金属:海鲜类食物的确要慎选,但并不代表完全不能吃。深海小型鱼类如沙丁鱼、秋刀鱼、带鱼等,富含Omega-3脂肪酸且重金属风险低。关键是选择新鲜、可靠来源,并彻底煮熟。
水果越多越好,补充维生素:水果富含维生素和膳食纤维,但也含有不少果糖。孕期若摄入过多水果,容易导致血糖升高。每天水果总量控制在200~400克左右、分2~3次食用。建议饭后吃,控制甜度高的品种,如葡萄、榴莲等。
孕期饮食没有绝对标准,也没有一种万能食谱。它是一种与身体对话的方式,也是母婴健康的第一道防线。在信息爆炸的时代,选择相信科学、尊重专业,是每一位准妈妈最睿智的决定。吃得安心、吃得平衡,才是真正对胎儿的最好呵护。
(单位:南宁市第二人民医院,省市: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