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张艳艳
体检报告上的“卵巢囊肿”四个字,常常让女性心头一紧。“是良性还是恶性?”“会不会变成癌症?”“必须手术切除吗?”——这些疑问背后,是女性对卵巢健康的深切关注。事实上,卵巢囊肿并非单一疾病,而是一组包含多种类型的病变,其良恶性、处理方式也大相径庭。今天就来系统解读卵巢囊肿的真相。
一、卵巢囊肿:多数是身体的“生理性现象”
卵巢囊肿是卵巢内或表面形成的囊状结构,如同卵巢上长出的“小水泡”。从性质上看,90%以上的卵巢囊肿都是良性的,恶性情况占比不足5%,且多发生在绝经后女性身上。
从类型上区分,最常见的是生理性囊肿,包括卵泡囊肿和黄体囊肿。育龄女性每个月都会经历卵泡发育、排卵、黄体形成的过程,若卵泡未破裂或黄体退化不全,就可能形成直径2~3厘米的囊肿。这类囊肿如同月经周期的“过客”,通常会在2~3个月经周期内自行消失,无需特殊处理。
病理性良性囊肿则不会自行消退,常见类型有:
卵巢浆液性囊腺瘤:多为单侧,囊内充满清亮液体;
卵巢黏液性囊腺瘤:可长成巨大囊肿,囊内为胶冻状黏液;
卵巢畸胎瘤:内含毛发、油脂、骨骼等组织,如同“人体小仓库”。
这些良性囊肿生长缓慢,通常不会侵犯周围组织,也不会发生转移。
二、警惕恶性囊肿的“危险信号”
虽然恶性囊肿少见,但早期识别至关重要。以下特征需高度警惕:
生长速度快:短期内囊肿明显增大(如3个月内直径从3厘米增至5厘米以上);
影像学提示异常:超声显示囊肿为实性或混合性回声、有乳头状突起、血流信号丰富;
伴随全身症状:出现不明原因的体重下降、腹胀、腹痛、腹水(腹部积水);
肿瘤标志物升高:CA125、HE4等指标异常升高。
绝经后女性新出现的卵巢囊肿,恶性风险明显高于育龄女性,需格外谨慎。此外,双侧卵巢同时出现囊肿、囊肿直径超过10厘米时,也需警惕恶性可能。
三、发现卵巢囊肿后,科学处理分三步走
发现卵巢囊肿后,不必急于手术,可遵循“观察-评估-干预”的阶梯式处理原则:
第一步:初步观察(针对首次发现的小囊肿)
若囊肿直径<5厘米,且超声提示为单纯液性囊肿(无实性成分、无分隔),可先观察3个月经周期,在月经干净后复查超声,判断是否为生理性囊肿。观察期间无需服药(药物无法消除囊肿),避免剧烈运动以防囊肿扭转,同时记录月经周期和身体症状。
第二步:进一步评估(针对持续存在的囊肿)
若囊肿持续3个月未消失,或直径≥5厘米,需通过超声、MRI等检查明确性质,同时检测肿瘤标志物。对于育龄女性的良性囊肿,若无症状可每3~6个月复查一次;若出现腹胀、尿频等压迫症状,或囊肿直径超过8厘米,建议手术治疗。
第三步:手术干预(根据囊肿性质选择方式)
良性囊肿:可采用腹腔镜微创手术,只切除囊肿保留卵巢,不影响生育功能。
疑似恶性囊肿:需开腹手术,根据病变范围决定是否切除卵巢、子宫及周围组织,术后可能需要化疗。
特别提醒:卵巢囊肿扭转(突发剧烈腹痛)是常见急症,若不及时手术可能导致卵巢坏死,出现症状需立即就医。
四、日常预防:关注卵巢健康的三个要点
定期体检:25岁以上女性建议每年做一次妇科超声检查,绝经后女性更要坚持筛查;
避免滥用药物:长期服用含雌激素的药物或保健品,可能刺激囊肿形成;
保持健康生活:规律作息、适度运动、控制体重,有助于维持内分泌稳定。
卵巢囊肿如同卵巢上的“不定时气球”,多数会安静存在或自然消失,少数需要医学干预。发现囊肿后,既不必恐慌,也不能忽视,遵循专业医生的指导,通过动态观察和科学评估,就能在保护卵巢功能的同时,有效规避健康风险。记住:对于卵巢健康而言,定期检查比盲目焦虑更有意义。
(单位:魏县人民医院,省市:河北省邯郸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