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王莉莉
怀孕本是充满期待的旅程,但有些潜在风险可能悄然降临,妊娠期胰腺炎就是其中之一。这种在孕期发生的胰腺炎症,虽然发生率仅为0.1%~0.3%,却可能对母婴安全造成严重威胁。了解它的成因、症状和应对方法,是每个准妈妈和家庭的必修课。
一、胰腺为何在孕期“闹脾气”
胰腺是人体内负责消化和代谢的重要器官,它分泌的胰液能帮助分解食物,胰岛素则调节血糖。当胰液排出受阻、胰酶在胰腺内异常激活时,就会引发胰腺自我消化,导致胰腺炎。
妊娠期胰腺炎的常见诱因有三个:
胆结石:孕期激素变化使胆汁成分改变,胆固醇易沉积形成结石,结石阻塞胆管和胰管开口,是妊娠期胰腺炎最主要的原因。
高脂血症:孕期过量进补可能导致甘油三酯升高,当甘油三酯超过11.3mmol/L时,脂肪酸代谢产物会损伤胰腺,诱发炎症。
其他因素:如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感染、胆道蛔虫、药物副作用等,也可能引发胰腺炎,但较为少见。
二、身体发出的“求救信号”
妊娠期胰腺炎的症状与非孕期相似,但由于孕期生理变化,可能被误解为正常妊娠反应,需格外警惕:
腹痛:最典型症状,多为突然发作的上腹部剧烈疼痛,可向左腰背部放射,弯腰或前倾时疼痛略缓解,进食后加重。与孕期常见的胃部不适不同,这种疼痛通常剧烈且持续,难以忍受。
恶心呕吐:约90%的患者会出现频繁呕吐,呕吐后腹痛也不会减轻,这与孕吐“吐后缓解”的特点不同。
其他症状:病情严重时,可能出现发热、黄疸(皮肤和眼白发黄)、呼吸困难甚至休克,提示胰腺炎症扩散或出现并发症。
需要注意的是,孕晚期胰腺炎可能被子宫增大掩盖症状,容易延误诊断,因此孕期出现不明原因的剧烈腹痛,务必及时就医。
三、诊断与治疗:兼顾母婴安全
血液检查:血常规显示白细胞升高,血淀粉酶、脂肪酶明显升高(通常超过正常值3倍以上),是诊断的重要依据。
影像学检查:超声检查可快速排查胆结石,但受孕期肠道气体和子宫遮挡影响,准确性有限;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RCP)对胎儿安全性高,能清晰显示胰胆管情况,是孕期首选的影像学检查。
治疗原则是“保守为主、及时干预”,既要控制胰腺炎症,又要保障胎儿安全。
禁食禁水:减少胰液分泌,让胰腺“休息”,待腹痛缓解、淀粉酶下降后,再逐步恢复清淡饮食。
补液支持:通过静脉输液补充水分、电解质和营养,维持孕妇血容量和胎儿胎盘血流,避免脱水和营养不良。
药物治疗:选用对胎儿安全的药物,如青霉素类抗生素(预防感染)、抑酸药(减少胰液刺激)、止痛药(如哌替啶,缓解剧烈疼痛)。
手术干预:若保守治疗无效、出现胆道梗阻、胰腺坏死感染等情况,需在孕中期或胎儿成熟后进行手术(如腹腔镜胆囊切除、胆道引流),尽可能减少对胎儿的影响。
四、孕期预防:把风险“挡在门外”
妊娠期胰腺炎可防可控,做好以下几点能有效降低风险:
合理饮食:避免过量摄入高脂肪、高糖食物,控制体重增长(孕期总增重建议不超过12.5kg),每周监测血脂,若甘油三酯升高,及时调整饮食或遵医嘱用药。
管理基础病:孕前有胆结石或高脂血症的女性,应先治疗再怀孕;孕期定期检查肝胆超声和血脂,发现胆结石及时随访,避免结石阻塞胰管。
及时就医:孕期出现持续上腹痛、频繁呕吐等症状,不要自行判断为“孕期反应”,需立即到医院就诊,早期诊断和治疗能显著改善母婴预后。
五、对胎儿的影响与产后注意事项
妊娠期胰腺炎对胎儿的影响取决于病情严重程度:轻症患者经及时治疗,胎儿通常能正常发育;重症患者可能因母体感染、休克、缺氧等导致流产、早产、胎儿宫内窘迫甚至死亡。因此,治疗期间需密切监测胎心和胎动,必要时提前终止妊娠(如孕晚期胎儿成熟后)。
产后也需注意:患过妊娠期胰腺炎的女性,未来患胆结石和胰腺炎的风险较高,建议产后6周复查肝胆胰超声和血脂,调整饮食结构,避免复发。
妊娠期胰腺炎虽然凶险,但只要早期识别、科学治疗,大多数母婴都能顺利渡过难关。准妈妈们不必过度焦虑,保持合理饮食、定期产检,就能为自己和宝宝筑起一道安全防线。
(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二四医院,省市: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