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李艳艳
妇科检查不是“麻烦事”,而是女性健康的“护身符”。它的意义不在于治疗已发生的疾病,而在于阻止疾病的发展——比如宫颈癌从癌前病变到浸润癌,通常需要5~10年,定期筛查能让我们在这个“窗口期”内彻底阻断它。
20~30岁:防感染、避风险,打好健康基础
这个年龄段的女性性生活相对活跃,生殖系统处于“高频使用期”,重点要防范感染性疾病和意外妊娠相关风险。
检查频率:若无特殊症状,每年1次即可;若有反复阴道炎、宫颈炎,或性生活后出血,建议每3~6个月复查。
核心项目:
妇科内诊:医生通过触诊了解子宫、卵巢有无异常,排查盆腔炎、附件炎等。
白带常规:筛查霉菌、滴虫、细菌性阴道病等,避免感染上行引发宫腔炎。
宫颈TCT(液基薄层细胞学检查):21岁以上有性生活者都应做,这是发现宫颈早期病变的“第一道防线”。若连续3年正常,可延长至每3年一次。
特别提醒:有人流史、多个性伴侣、长期使用避孕药的女性,需额外关注宫颈健康;有痛经进行性加重者,要排查子宫内膜异位症。
31~49岁:盯紧“肿瘤信号”,守护生育与内分泌平衡
这个阶段是女性激素波动较大的时期,既要应对生育需求,也要警惕子宫肌瘤、卵巢囊肿等良性肿瘤,同时开始关注宫颈癌、卵巢癌的早期筛查。
检查频率:每年1次全面检查,若有以下情况需加密:子宫肌瘤患者每6个月查一次超声;卵巢囊肿直径>5cm者,每3个月复查;有乳腺癌家族史者,可增加相关肿瘤标志物检测。
核心项目:
妇科超声(经阴道或经腹部):重点看子宫(有无肌瘤、内膜息肉)、卵巢(有无囊肿、占位)。35岁以上建议每年做一次,能发现90%以上的卵巢实性肿块。
宫颈TCT+HPV联合筛查:比单一检查更精准,尤其适合30岁以上女性,若结果正常,可每5年一次。
乳腺检查(超声或钼靶):与妇科肿瘤有一定关联(如BRCA基因突变者,乳腺和卵巢癌风险均升高),建议同步筛查。
内分泌检查:月经不调、闭经或疑似多囊卵巢综合征者,需查性激素六项(在月经第2~4天抽血),同时监测甲状腺功能(甲状腺疾病会影响月经和生育)。
特别提醒:40岁后卵巢功能开始衰退,若出现月经周期紊乱、异常出血(如经期延长、淋漓不尽),要警惕子宫内膜病变(需做诊刮或宫腔镜检查);肥胖、有高血压或糖尿病的女性,是子宫内膜癌的高危人群,需要加做子宫内膜厚度检测。
50岁以上:聚焦“更年期健康”,筑牢肿瘤防线
绝经前后的女性,激素水平急剧下降,生殖系统进入“衰退期”,但肿瘤风险反而上升,需重点防范宫颈癌、卵巢癌、子宫内膜癌“三大妇科癌”。
检查频率:每年1次,即使已绝经,也不可中断(绝经后出血更危险,可能是癌前病变信号)。
核心项目:
妇科超声:关注子宫内膜厚度(绝经后正常应<5mm,过厚需警惕内膜癌)、卵巢有无实性或混合性包块(卵巢癌早期症状隐匿,超声+肿瘤标志物CA125联合检测更有效)。
宫颈筛查:若过去10年筛查均正常,65岁后可停止;但有宫颈癌病史或免疫功能低下者(如接受过器官移植),需持续筛查。
肿瘤标志物:CA125(卵巢癌相关)、CEA(广谱肿瘤指标)可作为辅助,尤其对有家族史者意义重大。
骨密度检测:绝经后女性雌激素骤降,易骨质疏松,可与妇科检查同步进行,早发现早补钙。
特别提醒:绝经后出血(哪怕只是点滴)必须立即就诊,约10%~15%可能是子宫内膜癌;出现腹胀、腹围增大、食欲下降,别当成“衰老发福”,可能是卵巢癌的“信号”(需结合超声和CA125排查)。
这些情况,不必等“定期”,立即检查!
无论哪个年龄段,出现以下症状都要打破“检查周期”,及时就医:异常出血如非经期出血、同房后出血、绝经后出血;分泌物异常如白带呈脓性、带血、有恶臭;持续下腹痛、性交痛或腰背部酸痛;自己摸到下腹部包块,或妇科检查发现异常占位。
记住,不同年龄段的检查重点虽有不同,但“主动关注”的态度是共通的。从今天起,把妇科检查纳入健康计划,才是对自己最好的呵护。
(单位:魏县中医医院,省市:河北省邯郸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