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张在宁
我们的耳朵不仅负责听声音,内耳里的“前庭系统”还是人体的“平衡中枢”。前庭由三个半规管和球囊、椭圆囊组成,其中椭圆囊和球囊的表面有一层像地毯一样的“耳石膜”,上面附着着许多碳酸钙结晶,这些就是“耳石”。正常情况下,耳石牢牢粘在耳石膜上,像卫兵一样帮助我们感知头部的位置变化。比如低头时,耳石受到重力作用刺激神经,大脑就知道“头低下去了”。但如果耳石因为某些原因脱落,掉进负责感知旋转的半规管里,麻烦就来了。当头部转动时,半规管里的淋巴液会流动,脱落的耳石会随着液体“漂动”,错误地刺激神经末梢,向大脑发送“头部在剧烈旋转”的信号。但此时我们的头部其实只是轻微转动,大脑接收到矛盾的信息,就会产生“天旋地转”的错觉——这就是眩晕的由来。
为什么耳石会“离家出走”
耳石脱落的原因很多,最常见的是“老化”。就像关节会退化一样,随着年龄增长,耳石膜的黏性下降,耳石容易松动脱落,所以50岁以上人群更容易中招。临床上,60岁以上的眩晕患者中,约30%是BPPV。
其次,外伤也是重要原因。比如头部受到撞击,哪怕是轻微的磕碰,都可能震动耳石使其脱落。有位患者回忆,某天骑车时急刹车头磕了一下车把,一周后就开始频繁眩晕,检查发现正是耳石脱落。
此外,长期熬夜、过度疲劳、病毒感染等也可能诱发。有研究发现,长期睡眠不足会影响内耳的血液循环,间接导致耳石稳定性下降。还有人感冒后出现眩晕,就是因为病毒悄悄损伤了耳石膜。
典型症状:来得快、去得也快
BPPV的眩晕有鲜明特点,可以总结为“三秒定律”和“体位相关”。眩晕通常在头部改变位置后3秒内突然发作,比如躺下、起床、翻身、低头、仰头时,感觉周围物体绕着自己转,或自己在旋转,有时还会伴随恶心、出汗。但这种眩晕持续时间很短,一般不超过1分钟,多数在10~20秒内就会缓解,只要保持头部不动,不适很快消失。这和其他眩晕疾病很不一样:比如梅尼埃病会持续20分钟到数小时,还伴有耳鸣、听力下降;脑血管问题引起的眩晕可能持续更久,还会有手脚麻木、说话不清等症状。很多人发病后会刻意避免转头、翻身,甚至不敢睡觉,越紧张越容易诱发。有位患者因为怕晕,整夜保持一个姿势躺着,结果第二天脖子僵硬得像“落枕”,反而加重了不适。
确诊不难,复位是关键
怀疑BPPV时,医生通常会做“位置试验”来确诊。比如让患者躺在床上,快速改变头位,观察是否出现眩晕和眼球震颤。如果看到特定方向的眼震,基本就能锁定诊断。
治疗方法也很直接——“耳石复位”。这不是手术,而是通过特定的头位转动,让掉进半规管的耳石顺着“通道”回到原来的位置。医生会根据耳石脱落的半规管类型,选择不同的复位手法,比如最常用的“Epley法”“Barbecue翻滚法”等。
复位过程中,患者可能会短暂眩晕,这是耳石移动的正常反应。多数人1~2次复位就能明显好转,少数需要多次。复位后当天最好不要低头玩手机、弯腰系鞋带,避免耳石再次“跑出来”。
预防复发:做好这几件事
虽然BPPV不算严重疾病,但复发率不低,做好预防能减少麻烦:避免突然的头部运动,比如起床、转头时慢一点,给内耳一个适应的时间;保证充足睡眠,熬夜会降低内耳血液循环,让耳石更“脆弱”;颈椎不好的人要注意姿势,长期低头可能间接影响耳石稳定性。
复发时可以先尝试“自救”:如果是躺下时晕,试试慢慢坐起,头偏向不晕的一侧;如果频繁发作,及时找医生复位。
总之,一转头就晕不要慌,先想想是不是耳石在“捣乱”。及时就医、正确复位,大部分人都能摆脱这种“天旋地转”的困扰。记住,对付BPPV,科学应对比硬扛更有效。
(单位:济南市槐荫人民医院,省市:山东省济南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