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高永鸿
现代人常说“内分泌失调”,但对它的理解却往往停留在“上火了”“脸上长痘了”这种模糊的层面上。事实上,内分泌系统是人体维持正常功能的重要调节系统,涉及代谢、生长、情绪、免疫、生殖等多个方面。一旦紊乱,就可能引发一系列全身性变化。可惜的是,内分泌失调并不像高血压、发烧那样有明确的数值或突发症状,它往往隐藏在一系列不起眼的日常信号里,被误认为“身体累了”或“情绪不好”。
内分泌系统到底是什么
内分泌系统由多个分泌激素的腺体组成,如甲状腺、胰腺、肾上腺、脑垂体、性腺等,通过激素调控身体的代谢、情绪、睡眠、生长和生殖功能。激素虽含量微小,但作用显著。比如,胰岛素调节血糖,甲状腺激素影响代谢,雌激素与月经和骨密度有关。一旦激素分泌失衡,身体多个系统都会受到影响。内分泌失调不一定是疾病,也可能是青春期、更年期、妊娠、熬夜、压力大等因素引发的暂时紊乱,但若长期存在,则可能发展为慢性病甚至更严重的健康问题。
内分泌失调常见但容易被忽视的信号
情绪反复无常:内分泌紊乱时,可能出现易怒、烦躁、情绪低落、失眠等问题,常被误认为是“压力大”或“心情不好”。
睡眠紊乱:褪黑素、皮质醇等激素控制睡眠节律。一旦节律被打乱,不少人会出现入睡困难、多梦易醒或清晨早醒,长期下来造成精力下降和免疫力减弱。
体重异常波动:内分泌系统影响新陈代谢速度。甲状腺功能减退会让人变胖且难以减重;而甲状腺功能亢进、胰岛素异常、肾上腺激素紊乱则可能导致体重突然下降。
经期紊乱:女性内分泌系统异常首先反映在月经上。周期变长变短、量异常、经前情绪波动严重,甚至闭经,常提示激素失衡,可能涉及卵巢功能、垂体功能或雌激素水平异常。
皮肤变化:皮脂腺受到雄激素控制,激素紊乱可能让脸部皮肤油脂分泌增加,引发痤疮。有些人还会出现色斑、皮肤粗糙、干燥等问题,常被误认为“护肤品没用”。
慢性疲劳:如果你每天睡够了觉、饮食也正常,但依然疲惫、提不起劲,可能是肾上腺、甲状腺或其他激素相关功能失调,导致能量供给机制出问题。
脱发或毛发生长异常:女性脱发增多、男性胡须稀少、身体毛发增长异常,都可能是内分泌异常的征象。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往往表现为雄激素过高,导致脸部长毛、头顶稀疏等。
性欲下降或生殖功能减退:无论男女,如果出现性欲明显下降、勃起困难、性生活兴趣减弱、备孕困难等问题,可能要从激素水平入手检查。
哪些人群更易面临内分泌失调风险
长期熬夜、作息紊乱者;久坐少动、饮食不均衡者;精神压力大、情绪长期压抑者;处于青春期、更年期、产后阶段的女性;使用避孕药、激素药物或减肥药的人群;有家族糖尿病、甲状腺病史的人;已患慢性病,如高血压、脂肪肝、多囊卵巢者。如果你属于上述人群,应定期关注自身变化,并适时进行体检。
如何判断是否真的内分泌紊乱
科学判断应由专业医生完成:详细问诊与体格检查,了解症状与身体变化;抽血检查激素水平,如雌激素、睾酮、TSH、胰岛素、皮质醇等;影像学检查,如甲状腺B超、脑垂体MRI、卵巢超声等;代谢相关检查,如血糖、血脂、肝肾功能等。
科学调理:生活中的“稳激素”之道
保证规律作息:晚上11点前入睡,保持7小时以上的高质量睡眠,有助于激素正常分泌,尤其是褪黑素和生长激素。
均衡饮食:摄入足够蛋白质、复合碳水、优质脂肪,避免高糖高油饮食。摄入丰富的蔬菜、水果和膳食纤维,对控制胰岛素波动也有帮助。
增加运动:适度有氧加抗阻训练,有助于调节胰岛素敏感性、控制体重、改善情绪,是公认的“天然内分泌调节器”。
管理压力:持续的心理压力会导致皮质醇升高,干扰多种激素平衡。可以通过冥想、深呼吸、写日记、倾诉等方式调节情绪。
定期体检:尤其是女性进入更年期、备孕前后、有月经紊乱或体重变化异常时,建议做一次基础内分泌评估,做到心中有数。
内分泌失调不是遥远的医学名词,而是每个人都可能面对的身体危机。它不像疾病那样急迫,但如果长期忽视,可能在不知不觉中影响生活质量甚至引发健康问题。我们要学会倾听身体的“微弱信号”,从生活方式开始主动调节。
(单位:广西国际壮医医院,省市: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