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林伟健
在医学上,有一种“敌人”并不强大,却总能在我们最虚弱的时候致命,它就是所谓的“机会性感染”。这些病原体平时可能对健康人毫无威胁,但一旦遇上免疫系统薄弱的人群,便会乘虚而入,造成严重甚至致命的后果。今天我们要说的,就是这样一种真菌——马尔尼菲篮状菌。
一、机会性感染:专挑“软柿子”捏
在健康人体内,免疫系统如同一道防护城墙,抵御病毒、细菌和真菌等外来入侵者。但对于HIV感染者来说,病毒破坏了免疫中枢T淋巴细胞,使得这道防线形同虚设,原本无害的病原体也可能引发严重感染。我们将这种因免疫功能低下而导致的疾病称为“机会性感染”,它本身并不强大,却能在免疫低下者体内造成致命威胁。
二、什么是马尔尼菲篮状菌
马尔尼菲篮状菌是一种条件致病真菌,最早于1956年在越南竹鼠体内被发现。这种真菌分布主要集中在东南亚和南中国地区,是该地区艾滋病患者中非常重要的致病真菌之一。这个真菌最“擅长”感染那些免疫功能严重受损的人,尤其是HIV/AIDS患者。
三、是怎么感染的?空气中就有“隐形杀手”
与许多真菌一样,马尔尼菲篮状菌以孢子的形式广泛存在于自然环境中。人一旦吸入这些孢子,或在皮肤有破损的情况下接触到被污染的环境,真菌便可能“乘虚而入”。感染并不意味着每个人都会生病,但如果人体免疫力低下,孢子就可能在体内“落地生根”,进而引发严重的系统性感染。
在HIV感染者中,吸入是最主要的传播方式。孢子通过呼吸道进入肺部,然后可能随着血液传播至肝、脾。它不像某些传染病那样通过人与人之间的直接接触传播,更多时候是在一个人抵抗力“崩溃”后,环境中的真菌找上门来。
四、发热、贫血、皮肤脓包?小病可能隐藏“大祸”
马尔尼菲篮状菌感染的症状并不具有很强的特异性,早期往往被误认为是肺结核、肺炎、皮肤感染等常见疾病。
持续发热:这是最典型也是最容易被忽略的症状,常常表现为不明原因的长期发热,有时还伴有盗汗、寒战。
贫血与乏力:由于真菌侵犯骨髓或导致营养吸收障碍,患者会出现贫血、体力下降、面色苍白等表现。
皮肤损害:不少患者在脸上或身体其他部位出现类似痤疮的红色丘疹或脓包,有的中间溃破形成脓痂,容易被误诊为普通皮肤病。
呼吸系统症状:如咳嗽、咳痰等,尤其当真菌从肺部开始扩散时。
肝脾肿大与淋巴结肿大:真菌通过血液扩散后,常常引起内脏肿大,甚至引发腹痛、黄疸等症状。
胃肠道问题:有些患者还会出现腹泻、食欲下降、消瘦等问题,进一步加重病情。
令人担忧的是,这种真菌在血液中能被白细胞“吞掉”,但却不死不灭,还能在白细胞体内存活繁殖,最终借助白细胞“搭便车”扩散至全身,引发全身感染,医学上称为播散性马尔尼菲篮状菌病。
五、为什么它是“隐形杀手”
它的症状容易与其他疾病混淆,尤其在HIV患者中,发热、咳嗽、皮疹等本就是常见症状,导致医生一开始难以锁定“真凶”。其进展迅速且容易反复,即使初期治疗有效,若停药过早或免疫功能未恢复,就可能出现复发。最关键的是在一些地区,这种真菌仍然知晓度低、诊断难度大。确诊依赖于真菌培养、组织病理和特殊染色检查,通常需要具备一定的实验室条件,这也造成了诊断延误和误诊率的提升。
六、如何识别和治疗
HIV感染者若出现长期发热、皮疹、贫血等症状,且有南方地区居住或旅行史,应警惕马尔尼菲篮状菌感染。确诊主要依赖血液、骨髓或皮肤病变部位的真菌培养。治疗上,通常先用两性霉素B静脉注射诱导,再以伊曲康唑口服维持,疗程需持续数月以防复发。同时配合抗HIV治疗,提升免疫功能是预防复发的关键。
七、防得了吗?关键在“强身健体”
尽管马尔尼菲篮状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环境中,但健康人被感染的概率极低。因此,最有效的预防手段其实是保持良好的免疫功能。对于HIV感染者来说,规律服药、坚持抗病毒治疗、监测CD4细胞水平,是避免被机会性感染盯上的基础。此外,生活在南方地区或前往这些地区的免疫功能低下者,应注意避免接触潮湿、发霉的环境,尽量减少在雨季、山区进行土壤或植物的翻动工作,以降低吸入孢子的风险。
马尔尼菲篮状菌可能并不凶猛,但对艾滋病患者等免疫力低下的人来说,却是不能忽视的威胁。
(单位:梧州市红十字会医院,省市: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