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谢丽花
便秘问题困扰着许多人,其诱因多样,涵盖饮食结构失衡、运动量匮乏、肠道菌群紊乱及心理因素等。不过别担心,通过饮食调整、运动干预、培养排便习惯、谨慎用药及中医调理这五大策略,可科学缓解便秘。
一、便秘的四大核心诱因
1. 饮食结构失衡
膳食纤维作为肠道菌群的“食物”,若摄入不足,便会直接致使粪便体积缩小,且水分被过度吸收,现代人的饮食习惯中,精制米面所占比例过高,而蔬果的摄入量不足,如此一来,结肠蠕动便失去了相应的“推力”,当每日饮水量低于1500毫升时,肠道会从粪便中回收更多水分,形成干硬的粪块。
2. 运动量匮乏
相较于活跃人群,久坐人群的结肠传输时间会延长40%,在运动过程中,腹肌收缩可产生一种“按摩效应”,推动肠内容物的移动,有研究说明,每周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比如快走,可降低30%的便秘风险,然而长期卧床的人群,其便秘发生率则高达80%。
3. 肠道菌群紊乱
在健康的肠道环境里,益生菌可借助对膳食纤维的分解作用来产生短链脂肪酸,刺激肠黏膜分泌黏液,以此起到润滑肠道的效果,然而抗生素的滥用以及高脂饮食等情况,会对菌群平衡造成破坏,使得产甲烷菌过度增殖,最终致使粪便在肠道内的停留时间延长至原本的2至3倍。
4. 心理因素
在焦虑状态之时,交感神经产生兴奋,会对肠蠕动起到抑制作用,还会使直肠对于粪便的敏感度有所降低,在功能性便秘患者里面,有65%的患者伴有抑郁倾向,如此便形成了一种“便秘-焦虑-更严重便秘”的循环状态。
二、科学缓解便秘的五大策略
1. 饮食调整
每天保证摄入500克蔬菜,如菠菜、西蓝花,同时还要保证200克水果,如火龙果、猕猴桃,再加上50克全谷物,如燕麦、糙米。
在优质脂肪方面,亚麻籽以及核桃当中所含有的ω-3脂肪酸可起到润滑肠道的作用。在益生菌补充方面,酸奶、泡菜这类发酵食品中含有的双歧杆菌,可使结肠传输时间缩短24小时。
2. 运动干预
腹部按摩:晨起时保持空腹状态,以顺时针方向对肚脐周围部位进行按摩,每次按摩时长设定为10分钟,如此这般可对肠蠕动起到刺激作用。
瑜伽体式中的“猫牛式”以及“下犬式”,可借助改变腹腔压力的方式,推动粪便移动,若每日坚持练习15分钟,会有较好的效果。
深蹲运动可模仿排便时的生理姿态,以此提高盆底肌力量,建议每天进行3组,每组完成10次。
3. 培养排便习惯
定时进行如厕:早晨起床之后或者用餐之后的2个小时以内,结肠的活动会有所提高,在这个固定的时段进行排便,可形成条件反射。
使用脚踏矮凳,在如厕时将脚下垫高20厘米,如此一来能让膝关节呈现35°的屈曲状态,减少直肠与肛门之间的夹角,最终促使排便变得更加顺畅。
限时排便:每次如厕不超过10分钟,避免长时间用力导致痔疮。
4. 药物使用
渗透性泻药中,聚乙二醇可凭借增加肠道渗透压的方式来软化粪便,这种泻药对于老年人以及孕妇较为适用,不过使用时需要配合每日2000ml的饮水。
刺激性泻药包括番泻叶以及比沙可啶,这些药物仅可在短期内使用,即使用时长需小于1周,若长期使用此类药物,便会引发结肠黑变病。
促分泌药利那洛肽可对慢性便秘起到一定的治疗作用,其作用机制是借助激活肠上皮细胞中的氯离子通道,以此来增加肠液的分泌量,据相关研究说明,利那洛肽对于慢性便秘的有效率可达到60%。
5. 中医调理
中药方剂之中,麻子仁丸主要由火麻仁以及杏仁所组成,其有润肠通便之功效,对于热秘型患者而言较为适宜,而黄芪汤主要由黄芪以及陈皮所构成,可起到补气润肠的作用,是针对气虚型便秘的一种方剂。
针灸疗法借助针刺天枢以及足三里穴位来调节胃肠动力,每周进行3次针刺治疗,持续4周之后,患者排便的频率增加了,每周增加了1.8次。
耳穴压豆这一方法是将王不留行籽贴压于大肠、便秘点等耳穴之上,借助神经反射来对肠道蠕动产生刺激作用,此方法适用于轻中度患者。
(单位:广西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省市: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