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李宁
很多人以为中风是一瞬间发生的事情,猝不及防,毫无预兆。事实上,大脑往往在“熄火”前已经给出了一系列警告,只是我们没有听懂。缺血性脑血管病,尤其是最常见的脑梗死,不是一夜之间突然降临,而是在日积月累中逐步形成,并通过一些异常信号提示我们“危险正在逼近”。
什么是缺血性脑血管病
缺血性脑血管病是由于某一部分脑组织因血流不足而受损。最常见的类型是脑梗死,它是因为脑血管被血栓、动脉硬化斑块或其他原因阻塞,导致该区域供血中断,脑细胞因缺氧而坏死。脑组织对缺血非常敏感,一旦失去血供,细胞在几分钟内就可能开始死亡。因为脑细胞无法再生,所以一旦梗死发生,带来的语言障碍、肢体瘫痪、记忆力下降等后遗症往往难以逆转。
警告一:突发性的肢体麻木或无力
当某一侧的手臂或腿突然感觉麻木、发沉、使不上力,尤其是出现单侧肢体异常,要高度警惕。这种表现说明可能是控制这部分运动功能的大脑区域暂时缺血。
这种症状有时只持续几分钟,之后自动恢复,被误以为是“累了”或“受凉”。其实,它很可能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虽然症状短暂,但它是一次真正的脑供血障碍,是脑梗死的前兆,不能掉以轻心。
警告二:说话困难、理解缓慢
一旦语言突然紊乱,比如说话不清楚、词不达意、想说却说不出来,甚至听别人说话感觉模糊,也可能是大脑负责语言区的区域血供出现问题。
很多患者会在发病前几天出现类似“嘴不听使唤”的情况,但往往被忽视。如果发现一个人突然说话含糊、搭不上话、表达困难,一定要考虑是否为脑部供血异常所致,尤其是中老年人。
警告三:短时间视物模糊或失明
突然之间一只眼看不见或模糊,看东西像“隔了一层纱”,几分钟后恢复,这种短暂性视力丧失常是大脑枕叶或视神经通路供血不良的信号。有时候是单眼失明,有时候是视野的一侧缺失,比如右边或左边突然看不到。
这类症状容易被误以为是眼疲劳、眼压高,但其实是大脑在警示视中枢血流出现问题。忽视它,就可能迎来一次真正的梗死。
警告四:突发头晕或步态不稳
“突然站不稳”“脚下发飘”“像醉了一样走路”,这些并非简单的眩晕。有时是由于脑干、小脑等控制平衡的区域供血不足所致。这种头晕通常起病突然,可能伴有恶心呕吐、出汗、听力变化等。
和普通的低血糖、颈椎问题导致的头晕不同,脑血管病引起的头晕更可能伴随其他神经症状,如看东西重影、吞咽困难、言语模糊等。如果这些症状同时出现,一定要尽快就医,排除脑干缺血的风险。
警告五:记忆混乱、意识模糊
突然的短暂意识丧失、神志不清、对周围环境反应迟钝,尤其在原本清醒、行为规律的老年人身上出现,是大脑功能受损的危险信号。虽然这类表现不如偏瘫、言语障碍明显,但它可能意味着多个小血管长期受损,或脑白质出现退行性病变。如果家人出现“性格变了”“突然不认人”“说话东一句西一句”的情况,也要考虑是不是大脑慢性缺血或小血管病的表现。
哪些人更容易“收到”这些警告
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患者;有吸烟、酗酒、熬夜习惯的人;长期久坐、运动不足者;有心房颤动、心脏瓣膜病等心源性疾病者;有中风家族史或既往脑梗史的人群;老年人,尤其是60岁以上。对于这些高危人群,出现任何“平时没发生过”的神经系统表现,都不应掉以轻心。
脑在呼救,我们要怎么做
学会识别:发现可疑症状后,不要抱有“再等等”的侥幸心理,及时就诊才是关键。
建立健康习惯:控制血压、血糖、血脂在正常范围;合理饮食,少油少盐,保持体重;戒烟限酒,规律作息;适量运动,如每天30分钟的快走;保持心理健康,避免长期压力。
定期体检:特别是高危人群应进行颈动脉彩超、血管CT、血脂分析等检查,及早发现潜在的血管病变。
缺血性脑血管病往往不是毫无征兆的突袭,而是大脑多次试图“求救”却未被察觉。从麻木到头晕,从说话模糊到短暂视力障碍,这些信号也许转瞬即逝,却都可能是大事的前奏。能否避免严重后果,关键在于是否能在最早的时刻明白这些警告。学会识别早期信号,是我们对自己、对家人健康负责的重要一步。
(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医院,省市: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