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徐生萍
在肿瘤治疗领域,化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手段为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但这些治疗大多需依赖静脉给药。静脉通路就像一条“生命通道”,保障药物顺利进入体内,同时也减少反复穿刺给患者带来的痛苦。然而,若护理不当,这条“通道”也可能引发多种问题,影响治疗进程。今天,我们就来深入了解肿瘤患者静脉通路护理的那些关键知识。
常见静脉通路类型及其特点
目前,肿瘤患者常用的静脉通路主要有外周静脉留置针、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中心静脉导管(CVC)和植入式静脉输液港(PORT)。
外周静脉留置针是较为基础的静脉通路,它适用于短期输液(通常不超过72~96小时)的患者,具有操作简便、价格相对较低的优点。但由于留置时间短,且外周静脉血管相对较细,对于刺激性强的化疗药物,容易引起静脉炎等并发症。
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是从外周静脉(如肘部的贵要静脉、头静脉等)穿刺,将导管尖端送达上腔静脉的中心位置。它的留置时间较长,一般可达数月甚至一年,适用于中长期输液治疗的患者。PICC置管操作相对安全,能有效减少药物对外周血管的刺激,降低静脉炎发生率。
中心静脉导管(CVC)通常经颈内静脉、锁骨下静脉等部位穿刺置管,直接将导管置入中心静脉。CVC的优点是输液速度快,能满足快速补液、输血等紧急治疗需求,但它的感染风险相对较高,且留置时间一般较短,通常不超过4周。
植入式静脉输液港(PORT)是一种完全植入体内的闭合静脉输液系统,由注射座和静脉导管系统组成。它的优势在于感染风险低、使用期限长,患者日常生活不受影响,外观上也不会有明显的管路暴露。不过,其价格相对较高,植入和取出都需要进行手术操作。
静脉通路的日常护理要点
无论选择哪种静脉通路,日常护理都至关重要。首先,要保持穿刺部位的清洁干燥。患者及家属应避免穿刺部位沾水,尤其是洗澡时,可以使用防水贴膜进行保护。若发现贴膜有卷边、潮湿、污染等情况,需及时告知医护人员进行更换。
对于带有PICC、CVC 或 PORT的患者,要严格按照医护人员的指导进行维护。PICC和CVC需要定期进行冲管和封管操作,一般每周维护一次,使用肝素盐水封管可防止血液回流堵塞导管。PORT在使用后同样需要冲管封管,不使用时,每4周维护一次。在维护过程中,医护人员会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防止感染的发生。
患者在日常生活中,也要注意避免过度活动穿刺侧肢体,防止导管移位、脱出。例如,不要提过重的物品,避免做剧烈的甩臂动作等。同时,要密切观察穿刺部位有无红肿、疼痛、渗液、渗血等异常情况,一旦发现,应立即就医。
常见并发症及应对措施
尽管采取了各种护理措施,但静脉通路仍可能出现一些并发症。静脉炎是较为常见的问题,主要表现为穿刺部位沿静脉走向出现红肿、疼痛、条索状改变等。发生静脉炎后,可采用湿热敷、涂抹药膏等方法进行处理,严重时可能需要拔除导管。
导管堵塞也是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分为血栓性堵塞和非血栓性堵塞。预防导管堵塞的关键在于规范的冲管和封管操作。一旦发生堵塞,应及时通知医护人员,根据堵塞原因采取相应的溶栓或其他处理措施。
感染同样不容忽视,包括局部感染和全身感染。保持穿刺部位清洁、严格无菌操作是预防感染的重要手段。若出现穿刺部位红肿热痛加剧、发热等症状,需及时进行抗感染治疗,必要时拔除导管。
肿瘤患者的静脉通路护理是一项系统且专业的工作,需要医护人员、患者及其家属共同参与。通过了解不同静脉通路的特点,做好日常护理,及时应对可能出现的并发症,我们才能更好地守护这条“生命通道”,为肿瘤患者的治疗保驾护航。希望本文的科普内容,能让更多人重视静脉通路护理,帮助肿瘤患者提高治疗的安全性和舒适性。
(单位:四川省建筑医院,省市:四川省成都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