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刘杰
心力衰竭(简称“心衰”)作为各种心脏疾病的终末阶段,常以呼吸困难、乏力、水肿为主要表现。对心衰患者而言,科学的日常护理与自我管理,和药物治疗同样重要,能有效减少急性发作次数,提高生活质量。掌握从饮食、活动到病情监测的全套管理方案,是心衰患者守护健康的关键。
饮食管理是心衰护理的基础,核心在于“限盐、控液、均衡营养”。过量摄入盐分易导致水钠潴留,加重心脏负担,患者每日盐摄入量应控制在5克以内(约一啤酒瓶盖),避免腌制食品(如咸菜、酱肉)、加工零食(如薯片、香肠)等高盐食物。烹饪时可用香草、柠檬汁替代盐调味,既减少钠摄入又保证口感。
液体管理同样重要,严重心衰患者每日饮水量需控制在1500毫升以内(包括粥、汤、水果中的水分),可使用固定水杯记录饮水量。若出现下肢水肿加重、体重短期内增加(3天超过2公斤),可能是液体潴留的信号,需及时就医调整利尿剂用量。营养方面应选择高蛋白、低脂肪的食物,如鱼肉、鸡蛋、豆制品,同时保证新鲜蔬菜摄入,预防便秘(便秘时用力排便会增加心脏负荷)。
合理活动是改善心功能的重要手段,但需避免过度劳累。心衰患者的活动应遵循“循序渐进、量力而行”原则:病情稳定期可从每日10分钟散步开始,逐渐增加至20~30分钟,以不出现胸闷、气短、乏力为度;卧床患者可进行床上肢体活动(如踝泵运动、屈膝抬腿),预防深静脉血栓。
活动时间选择也有讲究,避免在气温过高、过低或雾霾天气外出,最佳时段为上午10点后或下午3点前,此时气温适宜、空气质量较好。活动中若出现心悸、呼吸困难,应立即停止并休息,若休息后不缓解需及时就医。记住,心衰患者的活动目标是“保持体力”而非“增强体能”,过度运动反而会诱发心衰加重。
药物管理是控制心衰的核心,必须严格遵医嘱执行。常见药物包括利尿剂(如呋塞米)、β受体阻滞剂(如美托洛尔)、ACEI类(如依那普利)等,每种药物都有明确作用:利尿剂帮助排出多余水分,需注意监测尿量;β受体阻滞剂能减慢心率、减轻心脏负荷,不可自行停药,否则可能导致病情反弹。
用药时需注意细节:利尿剂建议在早晨或上午服用,避免夜间频繁起夜影响睡眠;服用ACEI类药物若出现干咳,不要擅自停药,需咨询医生调整;所有药物应固定放置在药盒中,用手机闹钟提醒服药时间,避免漏服或误服。同时,应定期整理药箱,丢弃过期药物,每次就医时携带正在服用的药物清单,包括处方药、非处方药和保健品。
自我监测能帮助患者及时发现病情变化,主要监测三项指标:体重(每日早晨空腹排便后、穿同样衣物测量,若3天内增加 2 公斤以上提示水钠潴留)血压和心率(每日早晚各测一次,记录数值,若血压低于90/60mmHg或心率低于55次/分,需咨询医生是否要调整药物);症状变化(如出现夜间憋醒、下肢水肿加重、活动耐力下降,可能是心衰加重的信号)。
此外,心衰患者应学会识别急性发作的征兆:突然出现严重呼吸困难、端坐呼吸、咳粉红色泡沫样痰,这是急性左心衰的典型表现,需立即舌下含服硝酸甘油(若有),同时拨打急救电话,等待救援时保持坐位、双腿下垂,减少回心血量。
定期随访是长期管理的保障,患者应每1~3个月到心内科门诊复查,做心电图、心脏超声、电解质等检查,医生会根据病情调整治疗方案。不要因“感觉好转”而忽视随访,许多心衰加重的早期变化只有通过检查才能发现。
心衰的管理是一场“持久战”,日常护理和自我管理的每一个细节,都在影响着病情的走向。当患者能合理控制饮食、科学安排活动、规范服用药物、密切监测病情,就能有效减少急性发作,维持稳定的生活状态。记住,心衰虽然无法彻底治愈,但通过科学管理,完全可以实现“带病延年”,享受有质量的生活。
(单位:河北省卢龙县医院,省市:河北省秦皇岛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