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赵明珊
重症颅脑损伤是外力作用于头部造成的严重创伤,具有高死亡率、高致残率的特点。患者常因意识障碍、颅内压增高、呼吸道梗阻等问题需入住ICU接受综合救治。体位管理作为基础护理的核心环节,直接影响颅内压控制、呼吸道通畅度及并发症发生率。本文结合最新临床指南,系统阐述ICU中重症颅脑损伤患者的体位管理策略。
一、体位选择的基本原则
1. 动态评估病情
根据患者意识状态、颅内压(ICP)监测值、是否存在脑脊液漏或颈椎损伤等因素调整体位。
2. 兼顾多重目标
需同时满足降低ICP、改善氧合、预防误吸及压疮等多重需求。机械通气患者常采用床头抬高30-45°,既可减少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又能通过重力作用降低ICP。
3. 个体化调整
对于合并颈椎损伤的患者,需避免头部过度旋转或后仰;脑脊液漏患者应取健侧卧位,利用重力促进漏口愈合。
二、常见体位类型及适应证
1. 头高脚低位(15°~30°)
(1)适应证:颅内压增高、脑水肿、蛛网膜下腔出血。
(2)作用机制:通过促进静脉回流降低ICP,改善脑灌注。
(3)注意事项:需监测平均动脉压(MAP),确保脑灌注压(CPP=MAP-ICP)>60 mmHg。
2. 半卧位(30°~45°)
(1)适应证:机械通气、误吸高风险、肺不张。
(2)作用机制:减少舌根后坠,降低VAP发生率,同时通过膈肌下移改善肺通气。
(3)禁忌证:低血压(SBP<90 mmHg)或ICP进行性升高。
3. 侧卧位
(1)适应证:昏迷伴呕吐、单侧肺病变、脑脊液漏。
(2)作用机制:防止误吸,改善氧合,促进脑脊液引流。
(3)操作要点:每2小时翻身一次,避免骨隆突处受压。
4. 平卧位
(1)适应证:休克、颈椎损伤、颅后窝手术初期。
(2)注意事项:休克患者需垫高下肢(15°~20°)以增加回心血量,但ICP增高时禁用。
三、特殊情境下的体位管理
1. 脑脊液漏
清醒患者取半坐卧位,昏迷患者取侧卧位。避免填塞外耳道或鼻腔,禁用腰椎穿刺,持续引流者需保持漏口高于心脏水平。
2. 术后体位
颅后窝手术:术后24小时内避免垫枕,防止静脉回流障碍。
巨大空腔:暂时固定体位,避免颅内压波动引发出血。
引流管护理:伤口置于高位,防止逆流感染。
3. 癫痫发作
发作期:去枕平卧,头偏向一侧,解开衣领,防止窒息。
间歇期:逐步调整至功能位,避免突然变动诱发再次发作。
四、并发症预防与护理
1. 压疮
每2小时翻身一次,使用气垫床或泡沫敷料。重点保护骶尾部、足跟、肘部等骨隆突处,避免拖拉动作。
2. 深静脉血栓(DVT)
鼓励被动运动(如踝泵练习),每日4~6次。机械预防可采用间歇性气压治疗或梯度压力袜。
3. 误吸与肺炎
侧卧位时保持头颈对齐,机械通气患者床头抬高30°~45°。定时吸痰,监测痰液性状,及时进行细菌培养。
4. 颅内压波动
避免剧烈体位变动,翻身时动作轻柔。持续ICP监测,目标值<20 mmHg,CPP>60 mmHg。
五、监测与调整
1. 持续评估指标
神经学检查:GCS评分、瞳孔反应、肢体活动。
生命体征:ICP、MAP、SpO₂、心率。
实验室检查:血糖、电解质、血常规。
2. 体位调整依据
ICP持续>20 mmHg:逐步抬高床头至30°。
MAP<60 mmHg:降低床头高度,补液或使用血管活性药物。
SpO₂<90%:检查气道通畅度,调整床头至半卧位。
六、结语
重症颅脑损伤患者的体位管理需遵循个体化、动态化、多目标平衡的原则。通过科学选择体位类型,结合持续监测与及时调整,可有效降低ICP、改善氧合、预防并发症。未来,随着智能监测设备(如无线ICP传感器)和自动化体位调整系统的应用,体位管理将更加精准高效,为患者功能恢复提供更优支持。
(单位:容城县人民医院,省市:河北省保定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