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科学传播 弘扬科学精神
APP下载
扫码下载APP
融媒矩阵
  • 人民号
  • 科普号
  • 北京号
  • 微博号
  • 头条号
  • 腾讯号
  • 百度号
  • 央视频号
  • 抖音号
  • 微信号
QR Code
当前位置: 首页 正文
重症颅脑损伤患者ICU护理中的体位管理
2025-03-31 来源:北京科技报 阅读量:2万

撰文/赵明珊

重症颅脑损伤是外力作用于头部造成的严重创伤,具有高死亡率、高致残率的特点。患者常因意识障碍、颅内压增高、呼吸道梗阻等问题需入住ICU接受综合救治。体位管理作为基础护理的核心环节,直接影响颅内压控制、呼吸道通畅度及并发症发生率。本文结合最新临床指南,系统阐述ICU中重症颅脑损伤患者的体位管理策略。

一、体位选择的基本原则

1. 动态评估病情

根据患者意识状态、颅内压(ICP)监测值、是否存在脑脊液漏或颈椎损伤等因素调整体位。

2. 兼顾多重目标

需同时满足降低ICP、改善氧合、预防误吸及压疮等多重需求。机械通气患者常采用床头抬高30-45°,既可减少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又能通过重力作用降低ICP。

3. 个体化调整

对于合并颈椎损伤的患者,需避免头部过度旋转或后仰;脑脊液漏患者应取健侧卧位,利用重力促进漏口愈合。

二、常见体位类型及适应

1. 头高脚低位(15°~30°)

(1)适应证:颅内压增高、脑水肿、蛛网膜下腔出血。

(2)作用机制:通过促进静脉回流降低ICP,改善脑灌注。

(3)注意事项:需监测平均动脉压(MAP),确保脑灌注压(CPP=MAP-ICP)>60 mmHg。

2. 半卧位(30°~45°)

(1)适应证:机械通气、误吸高风险、肺不张。

(2)作用机制:减少舌根后坠,降低VAP发生率,同时通过膈肌下移改善肺通气。

(3)禁忌证:低血压(SBP<90 mmHg)或ICP进行性升高。

3. 侧卧位

(1)适应证:昏迷伴呕吐、单侧肺病变、脑脊液漏。

(2)作用机制:防止误吸,改善氧合,促进脑脊液引流。

(3)操作要点:每2小时翻身一次,避免骨隆突处受压。

4. 平卧位

(1)适应证:休克、颈椎损伤、颅后窝手术初期。

(2)注意事项:休克患者需垫高下肢(15°~20°)以增加回心血量,但ICP增高时禁用。

三、特殊情境下的体位管理

1. 脑脊液漏

清醒患者取半坐卧位,昏迷患者取侧卧位。避免填塞外耳道或鼻腔,禁用腰椎穿刺,持续引流者需保持漏口高于心脏水平。

2. 术后体位

颅后窝手术:术后24小时内避免垫枕,防止静脉回流障碍。

巨大空腔:暂时固定体位,避免颅内压波动引发出血。

引流管护理:伤口置于高位,防止逆流感染。

3. 癫痫发作

发作期:去枕平卧,头偏向一侧,解开衣领,防止窒息。

间歇期:逐步调整至功能位,避免突然变动诱发再次发作。

四、并发症预防与护理

1. 压疮

每2小时翻身一次,使用气垫床或泡沫敷料。重点保护骶尾部、足跟、肘部等骨隆突处,避免拖拉动作。

2. 深静脉血栓(DVT)

鼓励被动运动(如踝泵练习),每日4~6次。机械预防可采用间歇性气压治疗或梯度压力袜。

3. 误吸与肺炎

侧卧位时保持头颈对齐,机械通气患者床头抬高30°~45°。定时吸痰,监测痰液性状,及时进行细菌培养。

4. 颅内压波动

避免剧烈体位变动,翻身时动作轻柔。持续ICP监测,目标值<20 mmHg,CPP>60 mmHg。

五、监测与调整

1. 持续评估指标

神经学检查:GCS评分、瞳孔反应、肢体活动。

生命体征:ICP、MAP、SpO₂、心率。

实验室检查:血糖、电解质、血常规。

2. 体位调整依据

ICP持续>20 mmHg:逐步抬高床头至30°。

MAP<60 mmHg:降低床头高度,补液或使用血管活性药物。

SpO₂<90%:检查气道通畅度,调整床头至半卧位。

六、

重症颅脑损伤患者的体位管理需遵循个体化、动态化、多目标平衡的原则。通过科学选择体位类型,结合持续监测与及时调整,可有效降低ICP、改善氧合、预防并发症。未来,随着智能监测设备(如无线ICP传感器)和自动化体位调整系统的应用,体位管理将更加精准高效,为患者功能恢复提供更优支持。

(单位:容城县人民医院,省市:河北省保定市)

典赞时刻·2024首都科普年度榜单发布
2024年我和妈妈学科学
医路·新青年:述说新时代首都青年医者故事
要闻关注
北京:科技文化融合撬动新消费
前沿学术碰撞,创新力量汇聚!第28届北京科技交流学术月开幕
北京已成为全球创新网络关键枢纽
“中关村指数2025”发布!IASP2025大会奏响创新强音
推荐阅读
重症颅脑损伤患者护理要点科普
2025-02-24 北京科技报
QR Code
扫码分享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