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科学传播 弘扬科学精神
APP下载
扫码下载APP
融媒矩阵
  • 人民号
  • 科普号
  • 北京号
  • 微博号
  • 头条号
  • 腾讯号
  • 百度号
  • 央视频号
  • 抖音号
  • 微信号
QR Code
当前位置: 首页 正文
肾病患者喝水有讲究?这几点一定要记住
2025-03-31 来源:北京科技报 阅读量:1.4万

撰文/李顺

水是生命之源,但对肾病患者而言,喝水却并非“多多益善”。不当的饮水方式可能加重肾脏负担,甚至引发病情恶化。您是否知道,不同类型的肾病患者,其饮水量和方式也有所不同?有的需严格控制摄水量,有的则需适当补水以稀释毒素。掌握科学饮水的原则,才能更好地配合治疗、延缓病程发展。本文将带您简单了解肾病患者喝水时必须牢记的几点关键要素,让饮水真正成为身体的“良药”而非“负担”。

一、不同类型肾病患者的饮水原则

肾病类型不同,对饮水的需求也各有差异,不能“一刀切”处理。对于慢性肾炎患者来说,合理控制水分摄入是基础管理的重要一环。一般建议根据每日尿量加500毫升来确定总饮水量,以补足基础代谢和不可见水分丢失。但如果伴随明显高血压或水肿症状,就要根据医生建议严格限制饮水,并结合利尿剂等药物辅助调节,以防止液体潴留引起血压升高或心衰加重。相反,如果尿量正常甚至偏多,还需适当补充水分,避免因脱水影响代谢废物排出。

肾病综合征患者需更精细地控制饮水。因常伴大量蛋白尿、低蛋白血症和显著水肿,虽体内水多,但有效循环血量低,常出现“渴却不能喝”的情况。饮水量应严格限制,通常按“前一日尿量+生理丢失”计算,以缓解水肿。水肿明显时应避免短时间大量饮水,尤其应远离高钠汤品和运动饮料,以免加重体液潴留,诱发肺水肿。

终末期肾功能衰竭患者,无论是否接受透析治疗,饮水管理都是维持生命的重要部分。肾功能几乎丧失时,体内代谢废物和水分不能有效排出,稍有不慎就可能引发水中毒、高钾血症或心衰等严重后果。因此,此类患者的饮水量应严格控制在“前一日尿量+500毫升”,在无尿状态下更需靠医嘱精确计算。

二、肾病患者日常饮水常见误区与纠正建议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肾病患者容易陷入“多喝水有益健康”的误区,认为只要喝水多,就能稀释尿蛋白、冲刷肾脏、排出毒素。事实上,这种观点并不适用于所有肾病类型。部分患者如出现水肿、少尿,甚至无尿时,盲目大量饮水非但无益,反而可能引起体内水分潴留、心衰或肺水肿等严重并发症。特别是在天气炎热、出汗较少、活动量低的情况下,更应避免机械式“定量喝水”,而应根据身体状况和医嘱灵活调整。科学饮水讲究“量身定制”,而不是一味追求量的积累。

另一个常见误区是“口渴才喝水”。这种做法往往意味着体内已处于轻度脱水状态,特别是对尚有一定排尿功能的肾病患者而言,等待口渴信号再补水,可能已错过最佳水分调节时机。此外,部分患者误认为“不口渴就无需饮水”,导致日均摄水量严重不足,进而加重代谢废物在体内的积累,影响肾脏代谢功能。正确的做法是:根据医生建议预设每日饮水总量,分多次、少量摄入,如每2小时饮水一次,每次100~150毫升,以维持体液平衡,同时减轻肾脏负担。

在饮水选择方面,不少患者误以为喝矿泉水或电解质饮料更有营养,有助于恢复健康。然而,这类饮品中往往含有较高的钠、钾或其他矿物质成分,不利于肾脏排泄,甚至可能诱发高钾血症或高钠血症。尤其是对正在透析或钾离子代谢异常的患者,更应严格避免饮用含矿物质较高的水源。建议以白开水或低矿化度纯净水为主,避免喝浓汤、碳酸饮料、甜饮料等“隐形盐分”与糖分过高的液体,同时注意食物中的“隐藏水”,如西瓜、冰棍、稀饭等也需计入每日摄水总量中,以免不知不觉中“喝超标”。

结语

饮水虽是日常小事,但对肾病患者而言却关乎健康与安全。不同类型的肾病决定了饮水策略需因人而异,既不能盲目多喝,也不能任由口渴控制。科学掌握饮水原则,避免常见误区,合理选择饮水方式与种类,是辅助治疗、延缓病情、提升生活质量的重要环节。希望广大肾病患者在专业医生指导下,养成良好的饮水习惯,让水成为养护肾脏的“良药”而非负担,从点滴中呵护健康。

(单位:宜宾市第二人民医院,省市:四川省宜宾市)

典赞时刻·2024首都科普年度榜单发布
2024年我和妈妈学科学
医路·新青年:述说新时代首都青年医者故事
要闻关注
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
谱写科技强国建设的“北京篇章”——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纪实
地下700米捕捉“幽灵粒子”!江门中微子实验正式运行
2025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闭幕,北京阵容成关注亮点
推荐阅读
高血压肾病恶化,血液透析如何扭转危局?
2025-07-06 北京科技报
慢性肾病的早期症状有哪些?
2025-04-07 北京科技报
肾脏健康与肾病综合征:如何保护你的肾脏?
2025-04-07 北京科技报
糖尿病肾病:隐匿在高血糖后的肾脏“杀手”
2025-03-24 北京科技报
QR Code
扫码分享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