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何菲
在我国慢性病高发的当下,冠心病作为威胁中老年人健康的“隐形杀手”,其发病率正逐年上升且呈现年轻化趋势。据《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显示,我国冠心病患病人数已达1139万,每5例死亡病例中就有2例死于心血管疾病。了解冠心病的致病原因并掌握科学的管理方法,对预防疾病进展和提高生活质量至关重要。
冠心病全称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其本质是冠状动脉血管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导致血管腔狭窄或阻塞,造成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这种慢性病变往往悄然进展,早期可能无明显症状,一旦出现心绞痛、心肌梗死等急性事件,往往已到疾病中晚期。
冠心病的发病原因可分为不可控因素和可控因素两大类。年龄和性别是重要的不可控因素,40岁以上人群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升高,男性发病早于女性,但女性绝经后发病率显著上升。遗传因素也不容忽视,有冠心病家族史的人群发病风险比普通人群高2~5倍。
在可控因素中,不良生活方式是主要诱因。高盐、高脂、高糖的“三高”饮食模式,会导致血脂异常、血压升高和血糖波动,加速动脉粥样硬化进程。吸烟是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烟草中的尼古丁和焦油会损伤血管内皮,使血液黏稠度增加,增加血栓形成风险。缺乏运动也是重要诱因,久坐不动的生活方式会导致肥胖、代谢紊乱,降低心血管功能储备。
慢性疾病的相互影响也会促进冠心病发展。高血压患者发生冠心病的风险是血压正常者的3~4倍,长期血压升高会损伤血管壁,加速动脉硬化;糖尿病患者因胰岛素抵抗和代谢紊乱,血管病变进展更快;血脂异常尤其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是动脉粥样硬化的核心驱动因素。
情绪因素对冠心病的影响常被忽视。长期精神紧张、焦虑抑郁会导致交感神经兴奋,引起血压升高、心率加快,增加心肌耗氧量。情绪剧烈波动还可能诱发急性心肌梗死,成为冠心病患者的“致命扳机”。
冠心病的管理需要采取综合性策略,贯穿预防、治疗和康复全过程。饮食管理是基础,应遵循“低盐低脂、粗细搭配”原则,每日食盐摄入量控制在5克以内,减少动物内脏、油炸食品等高脂食物摄入,增加新鲜蔬菜、水果、全谷物和优质蛋白的比例。地中海饮食模式被证实能有效降低心血管事件风险,可适当借鉴。
运动干预需科学适度。病情稳定的冠心病患者应坚持规律运动,每周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等,每次运动30分钟以上。运动时应注意监测心率,以(220-年龄)×60%~70%作为靶心率范围,运动前做好5~10分钟热身,避免剧烈运动诱发不适。
药物治疗必须规范坚持。冠心病患者需长期服用抗血小板药物、他汀类药物、β受体阻滞剂等基础药物,不可擅自停药或调整剂量。用药期间要留意牙龈出血、肌肉酸痛等不良反应,血压、血糖、血脂的“三高”控制目标更为严格,如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应控制在1.8mmol/L以下,血压应控制在130/80mmHg以下。
定期监测和随访是管理的重要环节。患者应学会自我监测血压、心率,定期复查心电图、心脏超声和血脂指标。每3~6个月进行一次专科随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同时要警惕胸痛、胸闷、心悸等预警症状,出现不适及时就医。
心理调节同样不可或缺。通过冥想、深呼吸训练、兴趣培养等方式缓解精神压力,保持情绪稳定。家属应给予更多心理支持,帮助患者建立积极心态,共同营造有利于康复的家庭氛围。
冠心病作为一种可防可控的慢性病,其管理的核心在于早期干预和长期坚持。通过改善生活方式、控制危险因素、规范药物治疗和加强自我管理,多数患者能够有效控制病情进展,保持正常的生活和工作能力。树立“防重于治”的健康理念,将冠心病管理融入日常生活,才能真正守护心血管健康。
(单位:仪陇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省市:四川省南充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