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谭湘玉
糖尿病属于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日常护理是控制病情的主要部分,合理的护理手段可以稳定血糖,也能有效地降低并发症的风险,从临床数据来看,规范护理可让糖尿病并发症发生率大幅度下降,下面从饮食、运动、治疗等方面,给糖友们讲解一下日常护理的重点。
一、 饮食护理:构建控糖的首要防线
(一)主食搭配有讲究
主食是碳水化合物的主要来源,对餐后血糖影响大,建议“粗细搭配”,玉米、燕麦、荞麦等粗粮与精米白面按1:3的比例混合食用。每日主食总量控制在250~400克(生重),具体可根据活动量调整——轻体力劳动者取中间值,重体力劳动者可适当增加。这样搭配可以延缓碳水化合物消化吸收,避免顿顿吃白米饭、白馒头造成血糖骤升,也能保证能量供应。
(二)蔬果选择有技巧
蔬菜要占据每天饮食的“半壁江山”,每天摄入量不少于500克,首选菠菜、西蓝花、芹菜这类深色蔬菜,它们富含的膳食纤维能延缓血糖上升速度,烹调蔬菜时尽量凉拌或者快炒,不要长时间炖煮以免营养流失。水果亦非禁忌,可以两餐之间(上午10点,下午3点)吃点草莓、柚子、苹果等低糖水果,每次200克左右;西瓜,荔枝这些高糖水果要严格限量,只能尝个新鲜,不能多吃;注意果脯、蜜饯这类加工过的水果糖分含量非常高,绝对不能碰。
二、运动护理:启动控糖代谢引擎
(一)运动项目精准选
每周150分钟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如快走(每分钟80~100步)、慢跑、骑自行车(时速12~16公里)、游泳等,每次30~40分钟,可以分成2~3次做,老年人或者关节功能不太好的患者,散步、打太极这些低强度运动比较合适。太极运动可以改善平衡能力,降低跌倒风险,年轻人可以试试跳绳、羽毛球等,在趣味中提高代谢水平,运动前做5分钟热身,如活动关节,拉伸肌肉,运动后做10分钟整理运动,让身体慢慢恢复。
(二)运动时机要选对
最佳运动时段是餐后1~2小时,此时血糖开始上升,运动可以消耗多余糖分,降低餐后血糖峰值,减少低血糖风险,早餐后运动效果好,上午代谢旺盛,可以更好地控糖,空腹运动要谨慎。尤其是清晨,血糖较低,容易发生低血糖,运动前要测血糖,如果低于5.6mmol/L,吃半块饼干再运动,运动中出现头晕、心慌、出汗等低血糖症状,立即停止运动,吃15克碳水化合物,比如半杯果汁,15分钟后复测血糖,如果还不正常,再吃。
三、 治疗护理:把控糖用药底线守牢
(一)口服药服用讲规范
不同的降糖药有不同的服药要求,磺脲类药物,如格列美脲,需要餐前半小时服用,这样有助于胰岛素的分泌。二甲双胍普通片可以餐中或者餐后服用,能减少胃肠道的反应,而缓释片则要整片吞服,不能掰开。α-糖苷酶抑制剂,如阿卡波糖,必须与第一口饭同时服用,才会有作用,抑制碳水化合物的吸收。一定要按照医生的要求按时按量服药,千万不能因为血糖暂时正常就擅自停药,否则会引发反跳性高血糖。如果忘服,也要根据药物的种类向医生咨询补救措施,不能随便补服双倍剂量。
(二)胰岛素注射重细节
注射胰岛素时要每次换针头,不能重复使用,以免感染和针头堵塞,注射部位要轮流更换,如腹部、上臂外侧、大腿外侧等。注射部位要相隔至少1厘米,腹部吸收最快,适合控制餐后血糖,大腿外侧吸收最慢,适合长效胰岛素,注射前要核对胰岛素的剂型和剂量,中效、长效胰岛素注射前要轻轻摇匀,但不能剧烈摇晃,以防产生气泡,注射后要把针头留在皮肤里10秒再拔出来,保证药液全部注入,注射后留意局部有没有红肿、疼痛。如果出现硬结,可以用热水袋热敷,血糖变动时要及时找医生调整方案。
糖尿病的日常护理像是一场需要耐心和科学的持久“战役”,饮食上要精心搭配,运动时要合理安排,治疗时要规范执行,每一个环节都牵动着血糖的稳定,足部和眼睛的细致呵护,生活习惯的规律健康,都是守住并发症防线的“堡垒”。糖友们只要把这些知识变成习惯,坚持到底,就能很好地控制病情,享受到和其他人一样的健康生活,让控糖之路更加轻松、放心。
(单位:长沙中核康复医院,省市:湖南省长沙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