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黄水兰
凌晨,55岁的王大爷在睡梦中突然被右侧肢体麻木惊醒。他试图坐起,却发现右臂无法抬起,说话也变得含糊不清。老伴发现后,立即拨打120,并在急救人员电话指导下将王大爷平移至硬板床,头部偏向一侧。送医后,头颅CT显示左侧大脑中动脉栓塞,因家属准确记录了发病时间,医生在黄金4.5小时内实施了静脉溶栓治疗,王大爷最终避免了瘫痪。这样的案例并非偶然——我国每年新发脑梗患者超300万,每12秒就有1人发生,而及时识别与科学急救,是决定预后的关键。
一、脑梗的“隐匿警报”:这些症状需高度警惕
脑梗(脑梗死)是脑血管因血栓形成或栓塞导致脑组织缺血性坏死的急症,其症状常具有“突发性”与“不对称性”,需与低血糖、颈椎病等疾病区分。根据临床统计,80%的脑梗患者发病前会出现预警信号,以下症状需立即就医:
1. 面部与肢体异常
单侧口角下垂:如“口角歪斜似笑非笑”,刷牙时水从一侧嘴角流出,或尝试吹口哨时漏气;
肢体无力:手臂无法平举超过10秒,或手持钥匙时突然掉落,走路时一侧腿拖行;
步态不稳:行走时向一侧偏斜,或穿鞋时总踩歪鞋跟,甚至无法站立。
典型案例:2025年某地一位患者因“走路不稳”误以为是“缺钙”,自行服用钙片后症状加重,送医后确诊为小脑梗死,因延误治疗遗留共济失调后遗症。
2. 语言与认知障碍
言语含糊:说话像“含着热土豆”,如将“吃饭”说成“七换”,或重复同一词语;
理解困难:无法执行“举手”“闭眼”等简单指令,或反复询问同一问题;
书写障碍:写字歪扭如“蚯蚓爬行”,或突然忘记常用汉字写法。
数据支持:研究表明,语言障碍是脑梗患者最常见的认知症状之一,发生率高达65%,且早期识别可显著降低致残率。
3. 其他危险信号
视力突变:单眼视力模糊(如“眼前蒙黑布”),或视野缺损(如“只能看到一半手机屏幕”);
剧烈头痛:伴恶心呕吐,可能因颅内压增高或脑血管痉挛;
意识模糊:从嗜睡到昏迷,可能伴随瞳孔不等大、呼吸异常。
专家提醒:若症状在24小时内完全消失,需警惕“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这是脑梗的“预警信号”,1/3的TIA患者会在1年内发生脑梗。
二、黄金4.5小时:急救分秒必争的“生命时钟”
脑梗的治疗效果具有极强的时间依赖性。每延迟1分钟救治,大脑将损失190万个神经元,而溶栓治疗的时间窗仅为发病后4.5小时内。因此,掌握以下急救步骤至关重要:
1. 立即拨打120,启动卒中绿色通道
避免自行驾车:急救人员可实施院前评估(如测量血压、血糖)和预处理(如吸氧、建立静脉通道),并提前通知医院启动卒中绿色通道,缩短DNT(患者到院至溶栓开始时间)。
禁忌行为:切勿自行驾车送医或使用私家车转运。2024年某地患者因家属坚持自行驾车,途中遭遇交通拥堵,导致错过溶栓时间窗,最终遗留永久性偏瘫。
2. 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误吸窒息
体位管理:将患者平移至硬板床,头部偏向一侧,松开衣领与腰带;若患者昏迷,需清除口腔异物(如假牙、呕吐物),防止舌后坠阻塞气道。
禁忌行为:禁止喂水喂药(患者可能因吞咽障碍引发吸入性肺炎),禁止摇晃患者或强行纠正肢体姿势。
案例警示:2025年某地一位患者因家属强行喂水,导致呕吐物误吸入肺,引发吸入性肺炎,延长了住院时间。
3. 监测生命体征,记录关键时间点
血压管理:若收缩压超过220mmHg或舒张压超过120mmHg,需紧急处理;但降压幅度每小时不宜超过15%,避免脑灌注不足。
时间记录:精确记录症状出现时间(如“右侧肢体无力,23:45”),为医生判断病情与选择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数据支持:研究显示,发病时间记录准确的患者,溶栓治疗率提高40%。
4. 避免盲目用药,防止病情恶化
禁用阿司匹林:脑梗与脑出血症状相似,未明确病因前服用抗凝药可能加重出血。
禁用降压药:部分患者因脑自动调节功能受损,血压骤降会导致脑缺血加重。
专家观点:“脑梗急救的‘第一原则’是‘不添乱’,任何未经医生指导的干预都可能适得其反。”
5. 必要时实施心肺复苏
操作要点:若患者出现呼吸心跳骤停,需立即进行胸外按压(频率100~120次/分,深度5~6cm)和人工呼吸(30:2比例),直至急救人员到达。
案例警示:2025年某地一位患者因家属未及时实施心肺复苏,导致脑缺氧时间过长,最终成为植物人。
三、医院内的“生死时速”:从诊断到治疗的精准决策
患者到达医院后,需通过以下流程快速明确病情并实施治疗:
1. 影像学检查:区分脑梗与脑出血的“火眼金睛”
头颅CT:发病24小时内可能无法显示梗死灶,但可排除脑出血(脑梗与脑出血治疗原则截然相反)。
磁共振(MRI):对早期小梗死灶敏感度高,但检查时间较长,适用于病情稳定的患者。
脑血管造影(DSA):诊断脑血管病变的“金标准”,可清晰显示血管狭窄、闭塞或畸形,为介入治疗提供依据。
数据支持:研究显示,MRI在发病6小时内的敏感度可达85%,而CT仅为40%。
2. 溶栓与取栓:打通生命通道的“两把利器”
静脉溶栓:适用于发病4.5小时内的患者,常用药物为阿替普酶(rt-PA),通过溶解血栓恢复脑血流。
血管内取栓:适用于大血管闭塞(如大脑中动脉M1段)且发病24小时内的患者,通过导丝与支架机械取栓,恢复血流灌注。
案例对比:2025年某医院数据显示,溶栓治疗使患者致残率降低32%,而溶栓+取栓联合治疗使致残率进一步降低至18%。
3. 并发症预防与多学科协作
脑水肿管理:大面积脑梗患者可能因脑水肿导致颅内压升高,需使用甘露醇、高渗盐水等药物脱水治疗。
感染防控:长期卧床患者易发生肺部感染、尿路感染,需定期翻身拍背、保持尿道口清洁。
康复介入:发病后24小时即可开始康复训练(如良肢位摆放、被动关节活动),预防深静脉血栓与关节挛缩。
四、预防复发:构筑脑梗的“长期防线”
脑梗的复发率高达20%~30%,因此二级预防至关重要:
1. 控制危险因素
高血压:目标血压<130/80mmHg(合并糖尿病或肾病者)。
糖尿病:空腹血糖<7.0mmol/L,餐后2小时血糖<10.0mmol/L。
高血脂:LDL-C<1.8mmol/L(高危人群),他汀类药物可稳定斑块、降低复发风险。
房颤:抗凝治疗(如华法林、利伐沙班)可降低脑梗风险64%。
2. 健康生活方式
戒烟限酒:吸烟者脑梗风险是非吸烟者的2倍,酒精摄入量男性<25g/日、女性<15g/日。
合理膳食:每日盐摄入<5克,增加膳食纤维(如燕麦、蔬菜)与优质蛋白(如鱼、豆类)摄入。
规律运动:每周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游泳),BMI控制在18.5~23.9kg/m²。
3. 定期复查与药物管理
复查项目:每6个月检测颈动脉超声、血脂、血糖、同型半胱氨酸;每年进行头颅MRI或CT血管成像(CTA)筛查无症状性脑梗。
药物依从性:长期规律服用抗血小板药(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或抗凝药,避免擅自停药导致血栓复发。
脑梗虽凶险,但80%的病例可通过控制危险因素预防。记住:“时间就是大脑,时间就是生命”。当身体发出“手脚无力、说话不清”的警报时,请立即行动——这不仅是对自己生命的珍视,更是对家庭幸福的守护。正如神经科医生常说的:“我们抢救的不是一个病人,而是一个家庭的顶梁柱。”
(单位:梧州市人民医院,省市: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