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夏建儒
在孩子成长过程中,运动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不仅能增强体质、提升协调性,还能培养团队精神和意志力。然而,运动背后也隐藏着风险,尤其是骨折和运动相关损伤。很多家长认为孩子年轻,骨头“软”,不容易受伤,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儿童的骨骼结构不同于成人,虽有一定柔韧性,但同样容易在剧烈运动中受伤,甚至产生严重后果。
为什么儿童容易发生运动伤害
儿童的骨骼处于发育阶段,骨密度较低,骨皮质薄,骨干中有尚未闭合的骨骺,也就是“生长板”,这些部位在运动中容易受到冲击和牵拉。儿童的运动控制能力和反应速度尚不成熟,容易因为姿势不当或动作失控而摔倒、碰撞,造成扭伤、拉伤甚至骨折。加上现代儿童的运动方式越来越多样,篮球、足球、滑板、滑轮、体操、蹦床等,每项运动都有其特定的伤害风险。如果孩子缺乏正确的训练和防护,运动伤害就不可避免地会发生。
儿童常见的运动性骨折有哪些
桡骨远端骨折:这是最常见的儿童骨折类型之一,通常发生在摔倒时用手支撑地面的瞬间。因为儿童桡骨末端有生长板区域,受到冲击时容易发生骨骺损伤,严重时可能影响手腕的正常生长发育。
锁骨骨折:多见于跌倒后肩部直接撞击地面,或在体育运动中与他人发生激烈碰撞,比如足球比赛。锁骨骨折虽然看起来不严重,但不及时处理可能造成日后肩部不对称。
肱骨髁上骨折:这是5~10岁儿童中非常危险的一种肘部骨折,常因高处坠落或摔跤导致肘部着地而发生。该类型骨折需要警惕血管和神经损伤,处理不当可能影响手臂功能。
足踝扭伤与骨折:运动中跳跃或快速转身时,如姿势不当或落地不稳,很容易扭伤脚踝。轻者韧带拉伤,重者会出现踝关节周围骨折,如腓骨远端骨折等。
骨折并不是“长好了就没事”
很多家长以为孩子的骨头恢复快,骨折之后休养一段时间就可以不管了。其实儿童骨折有其特殊性,其中最关键的是生长板的保护。一旦损伤到生长板,可能导致骨骼发育不对称、畸形或生长停止。有些骨折外观不严重,但内部错位,可能导致功能障碍。因此,早期的正确诊断和治疗至关重要。
骨折后的康复也不容忽视。很多家长在石膏拆除后就让孩子恢复正常运动,这种做法可能引起二次损伤。孩子的肌肉力量、关节活动度在固定期间有所下降,应该由专业医生或康复师指导恢复,逐步增加活动量。
如何预防儿童运动伤害
运动前热身充分:简单的拉伸运动和慢跑可以提高肌肉温度,增加关节灵活度,降低拉伤和扭伤的发生率。
佩戴适当的护具:根据运动类型,选择合适的护膝、护肘、头盔等,尤其是在骑行、滑板、滑轮等高风险运动中非常必要。
场地安全需关注:运动场地应平整、干燥、无障碍物,避免孩子在潮湿或不平的地面上进行剧烈活动。
注意运动量与强度:孩子的身体承受能力有限,不宜过度训练。运动时间、强度应根据年龄和体质调整,尤其是在天气炎热时更要避免过度运动。
正确的技术指导:有专业教练指导比孩子“自己玩”更安全。错误的动作模式是导致慢性损伤的主要因素,比如跑步姿势不当可能引起膝盖损伤。
孩子运动后出现这些情况需警惕
有时运动后的损伤并不明显,但身体已经发出“警告信号”。如果孩子出现以下表现,家长应及时就医:运动后关节或肢体肿胀明显,按压时疼痛剧烈;活动受限,比如无法正常伸直或弯曲手臂、腿部;行走或站立时一瘸一拐,不愿用受伤部位发力;持续的疼痛超过48小时未缓解;局部皮肤出现瘀青或温度明显升高。医生会通过体格检查和影像学检查(如X光、CT或MRI)来确认是否有骨折或韧带损伤,并给出治疗建议。
运动中的伤害也可以成为成长的一部分
尽管运动损伤难以完全避免,但正确面对和处理,是孩子成长中不可忽视的一课。身体的小小创伤,在医生和家庭的良好照顾下往往能顺利康复。借由这些经历,孩子能学会如何保护自己、尊重身体,也更理解运动的规则和价值。
儿童运动中的骨折与损伤并非小事,一旦发生需要科学评估和及时干预。家长应提高对运动安全的重视,从预防做起,同时给予孩子足够的支持与陪伴。别让一场原本健康的运动,演变为长期的困扰和隐患。
(单位:保山市人民医院,省市:云南省保山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