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科学传播 弘扬科学精神
APP下载
扫码下载APP
融媒矩阵
  • 人民号
  • 科普号
  • 北京号
  • 微博号
  • 头条号
  • 腾讯号
  • 百度号
  • 央视频号
  • 抖音号
  • 微信号
QR Code
当前位置: 首页 正文
宝宝脖子上有个小孔是怎么回事?认识先天性颈部瘘管
2025-03-31 来源:北京科技报 阅读量:1.3万

撰文/姚茂碧

宝宝脖子上长出一个小孔,有时还会反复渗液甚至感染——这种情况让不少家长紧张不已。其实,这种情况很可能是“先天性颈部瘘管”在作祟,它是一种常见却易被忽视的先天性发育异常。由于症状隐匿,常常被误认为是普通的皮肤感染或淋巴结问题。幸运的是,现代医学手段,尤其是无创的超声检查,已成为初步筛查和评估瘘管走向的重要工具。本文将带您全面了解这一疾病的成因、表现与诊断方式,帮助家长们科学应对,安心护娃。

一、先天性颈部瘘管到底是什么?——识别“脖子上的小孔”真相

不少家长在给宝宝洗澡或更换衣物时,偶然会发现脖子侧面、下巴附近,甚至耳垂下方有一个小小的孔洞,有时还会分泌液体或形成红肿。这种现象看似不起眼,却可能是一种先天性疾病——先天性颈部瘘管。它是一类由于胚胎发育过程中鳃裂结构残留或闭合不全而形成的异常通道,通常在出生后或幼儿时期逐渐显现。常见的瘘管类型包括耳前瘘管、第一鳃裂瘘管、第二鳃裂瘘管、第三鳃裂瘘管以及第四鳃裂瘘管等,不同类型的位置、外观及症状略有不同,其中第二鳃裂瘘管最为常见。

由于外观表现轻微,许多家长容易将其误认为是皮肤囊肿、粉瘤、淋巴结炎,甚至以为是“没洗干净”或“小伤口”,从而延误诊断。实际上,这类瘘管有时是隐性的,仅在感染或分泌物积聚时才表现出红肿疼痛、流脓甚至反复破溃的症状。因此,它被称为“隐匿的发育异常”。在医学上,瘘管根据形态可分为三类:瘘管型(有内外口)、囊肿型(封闭囊腔)和窦道型(单开口),其中瘘管型最容易反复感染。

在诊断过程中,超声检查作为无创、安全、便捷的影像工具,被广泛用于儿童颈部异常的初步评估。通过高频探头,医生可以清晰观察皮下瘘管的走向、长度、终点位置,以及是否伴随感染、囊性改变等问题,有助于与其他疾病(如淋巴结炎、囊肿、畸胎瘤等)进行鉴别。特别是在小儿患者中,超声相较CT或MRI更具优势——无需辐射、不需镇静、可以动态实时成像,便于医生制定后续治疗方案。

二、超声检查在瘘管识别中的作用——精准、安全又无创

在面对宝宝脖子上出现不明小孔或反复感染的情况时,医生通常会建议进行影像检查,以便明确病变性质与范围。其中,超声检查因其无创、安全、无需辐射的特点,成为诊断先天性颈部瘘管的首选工具。尤其在婴幼儿群体中,超声能在宝宝安静状态下快速完成检查,不仅避免了其他检查方式中常见的镇静、注射等环节,还能通过实时动态观察病灶区域,极大地减轻患儿的不适与家长的焦虑。

在实际操作中,超声能够帮助医生判断瘘管是否为开放性通道,是否存在分支结构、囊性扩张或炎性渗出,并据此区分是囊肿、窦道还是完全瘘管型。若伴有感染,超声还能发现局部软组织肿胀、积液或脓肿形成,进一步评估病灶的活动性与急性程度。例如,第二鳃裂瘘管常表现为自耳后至颈部下方斜行的细长管道,超声图像上可以清晰地显示瘘管与颈动脉、颌下腺等关键结构的相对位置,帮助医生掌握是否存在手术风险。

超声的另一个优势在于可重复性高与动态跟踪能力强。在患儿接受保守治疗或感染控制后,医生可通过定期复查超声来判断瘘管是否变浅、缩短或形成囊性残腔,从而决定是否需要手术切除。术前超声还能帮助标记瘘管起点及浅表段,便于术中精确定位,降低复发风险。在家庭科普层面,建议家长如发现宝宝脖子出现反复渗液、肿胀或一个稳定存在的小孔,应第一时间至正规医院耳鼻喉科或儿科就诊,并主动配合医生进行超声筛查,以便尽早确诊,及时干预,避免小问题演变为大麻烦。

结语

先天性颈部瘘管虽属常见发育异常,但因表现隐匿,极易被家长忽视或误判。及时发现和准确诊断是预防反复感染与并发症的关键。超声检查作为一种安全、无创的影像手段,在识别瘘管类型、走行及病变范围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家长一旦发现宝宝颈部有异常小孔、红肿或渗液,应尽早就医并配合超声检查,科学应对,避免拖延。了解疾病本质,是守护孩子健康成长的第一步。

(单位:内江市第二人民医院,省市:四川省内江市)

典赞时刻·2024首都科普年度榜单发布
2024年我和妈妈学科学
医路·新青年:述说新时代首都青年医者故事
要闻关注
北京:科技文化融合撬动新消费
前沿学术碰撞,创新力量汇聚!第28届北京科技交流学术月开幕
北京已成为全球创新网络关键枢纽
“中关村指数2025”发布!IASP2025大会奏响创新强音
QR Code
扫码分享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