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作为世界三大饮料之一,承载着悠久且独特的历史。其名称源于埃塞俄比亚小镇卡法,传说因牧羊人发现羊食用红色果实后的兴奋表现而得名,随后在全球广泛传播。2021 年统计数据显示,全球 78 个国家参与咖啡种植,种植面积达 1132.44 万 hm²,总产量 1004.8 万 t ,1.25 亿人投身咖啡产业,饮用咖啡的人口更是高达 15 亿,咖啡在世界热带农业经济、国际商贸以及人类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在中国,咖啡种植始于 1884 年的台湾省,后经传教士引入云南、海南等地。2021 年,中国咖啡种植面积 9.394 万 hm²,云南占比高达 98%,其中保山市咖啡种植 0.86 万 hm²,产量 2 万 t,面积和产量均位列全省第三。新寨村作为保山市小粒咖啡核心产区,发展以小粒咖啡文化为特色的旅游村落,对传承文化、促进村民增收及推动乡村振兴意义重大。
本研究由中央民族大学实践团队于 2025 年 1 月 19 日至 25 日,在新寨村开展线下社会实践。研究采用实地观察,详细记录村落主干路线、路面状况及自然风貌;通过访谈咖农、村干部、商户和转型企业,了解产业发展实际情况;开展问卷调查,收集村民和游客对咖啡文化与旅游发展的看法;同时查阅文献,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大学生实践项目虽具创新优势,能引入新媒体营销理念和创意设计,但受时间、资金和专业知识限制,存在调研深度不足、方案落地需多方协作等局限。
新寨村位于东经 98˚44'-99˚05',北纬 24˚46'-25˚33',与世界知名咖啡产区同处黄金纬度带。当地气候温暖湿润,年平均气温 21.3℃,日照充足,降雨适中,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土壤肥沃,为咖啡种植提供绝佳条件。在人文方面,新寨村是多民族聚居地,傣族泼水节、傈僳族阔时节、彝族火把节各具特色,傣锦、竹编等传统手工艺精湛,多民族语言并存,构成独特文化景观。村落人口结构呈金字塔型,青少年、劳动力和老年人群体在旅游发展中可分别发挥接受新培训、参与运营和传承传统技艺的作用。
新寨村咖啡种植始于 1952 年,从试验性栽培逐步发展为规模产业。目前全村种植 1.36 万亩,年产量 4000 余吨,农业年产值达 1.2 亿元 ,种植品种丰富,卡蒂姆因抗病性强占比较大。部分咖农采用滴灌、智能监测等现代化技术,但仍有不少沿用传统种植方法,技术更新亟待推进。小粒咖啡文化内涵丰富,傣族猎人发现咖啡的传说代代相传,祖辈传承的选种、种植间距把控等智慧保障品质,“新寨咖啡丰收节” 等节庆活动热闹非凡,咖啡竹筒饭、咖啡酥油茶等特色饮食别具风味,“日晒水洗法” 传统工艺保留原始韵味。
保山市咖啡产业 2021 年种植面积 0.86 万 hm²,认证基地和产品众多,产业综合产值 37.34 亿元,但各环节存在诸多问题。一产端土地使用界定复杂,咖啡收益低于蔬菜、水果,基础设施薄弱,品种更新缓慢,缺乏统一种植标准;二产端水洗加工环保压力大,产业链短,缺乏标准加工和储藏;三产端品牌竞争力弱,庄园经济待发展,产业体系不健全。
实地调研发现,咖农种植成本主要在人力,每亩年投入约 150 工时,成本约 22500 元。咖啡豆价格受国际市场影响波动大,如 2020 年疫情期间价格暴跌。咖农劳动强度大,种植技术落后,病虫害威胁严重。新寨村咖啡 70% 通过线下批发商销售,30% 通过线上电商平台,品牌知名度低,物流成本高,市场竞争激烈。年轻一代对咖啡文化认知不足,传承意愿有待提高,现有传承方式覆盖面和吸引力有限。
新寨村旅游开发资源丰富。自然景观方面,咖啡园四季景色各异,周边怒江、高黎贡山等景观壮美,可开发观光步道、垂钓区、徒步基地等景点。咖啡产业资源可转化为种植、采摘、加工、烘焙等体验项目,与旅游深度融合前景广阔。人文资源中,傣族竹楼、傈僳族木楞房等传统建筑特色鲜明,孔雀舞、傣锦制作等民俗工艺极具魅力,可通过民俗馆展示、文化表演、手工艺体验等融入旅游。
旅游村落定位为集咖啡文化体验、乡村休闲度假、民俗文化感受为一体,以 “咖啡香韵・多彩新寨” 为主题。设计咖啡种植体验、加工观摩、拉花学习等旅游产品,举办咖啡文化节、民俗表演等活动。基础设施方面,改善交通标识,优化卫生设施,提升住宿餐饮品质;服务质量上,通过志愿者培训和经验交流提升水平。宣传采用线上社交媒体推广、校园活动、旅游达人合作等方式,设计特色宣传口号和形象标识。
效益评估显示,旅游开发后咖农人均年收入预计增加 4500 元,村集体经济年收入增长 81.4%,带动周边产业收入显著提升,同时促进文化传承,新增 80 个就业岗位,加强乡村文化交流。借鉴意大利托斯卡纳、日本白川乡、国内袁家村等案例,新寨村应推动产业融合,加强文化保护与品牌建设,注重游客体验。针对咖农、企业、大学生层面问题,提出培训扶持、技术创新、校园推广等优化建议,探索 “互联网 + 旅游 + 咖啡” 和文化创意融合模式。
本研究为新寨村旅游村落打造提供具体规划和策略,为乡村振兴背景下特色产业乡村发展提供可借鉴模式。未来研究可围绕社区参与机制、旅游与文化生态融合、旅游市场需求动态等方向深入拓展,为乡村旅游村落发展提供更全面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中央民族大学 冯仁琳)
参考文献
[1]于仕海,罗心平,蒋瑞仙,等.保山小粒咖啡——新中国咖啡之源[J].永昌文学,2022(5):16-30.
[2]李贵平,胡发广,黄家雄.小粒种咖啡生产新技术[M].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20.
[3]云南省农业农村厅,云南省财政厅.云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印发关于推动咖啡精品率和精深加工率提升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Z].云农绿8号.
[4]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保山现场办公会精神—聚焦新定位聚力新突破开启新征程[DB/OL].云南日报.
[5]张晓芳,杨积忠,邹雅卉,等.保山市咖啡产业发展的SWOT分析[J].农产品加工,2018(7):40-43+46.
[6]杨军:保山高质量发展将从五个方面聚力突破[DB/OL].人民网——云南频道.2021-06-02.
[7]汤雯丹,卫萌,连佳怡.基于“互联网+”的民族特色产品融合营销模式研究——以云南咖啡为例[J].营销界,2024,(17):164-166.
[8]曹瑜钰,起建凌,李宏.云南咖啡网络营销现状分析[J].商业观察,2024,10(23):25-28.
[9]云南保山小粒咖啡全链发力[N].经济日报,2024-09-08(004).DOI:10.28425/n.cnki.njjrb.2024.006199.
[10]杨冬燕,赵文琪.若非一番精耕耘哪得咖啡扑鼻香[N].保山日报,2023-11-15(003).DOI:10.43604/n.cnki.nbsrb.2023.000977.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转载,所涉内容非本站(号)观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文字和图片均由第三方提供,一切法律责任由提供方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