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李日彪
在日常生活中,跌倒、扭伤、骨折等意外难以完全避免。骨伤不仅影响行动,还可能导致长期功能障碍。现代医学在骨伤治疗方面主要依赖手术、固定和康复训练,但很多人在恢复过程中会发现:康复缓慢、肿胀难消、活动受限,甚至留下后遗症。其实,除了西医的治疗手段,中医也在骨伤恢复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尤其在促进组织愈合、缓解肿痛、改善血液循环等方面有其独到之处。那么,中医是如何理解骨伤,又是通过哪些方法帮助人体更快康复的?
中医如何看待骨伤
在中医理论中,骨伤属于“伤筋损骨”范畴,包括骨折、关节脱位、软组织损伤等。中医认为,骨伤不仅是骨骼本身的问题,还涉及气血运行、筋脉舒展、脏腑协调等多个层面。跌打损伤不仅伤及皮肉,更损及经络、血脉,进而导致气血运行受阻、瘀血内停。因此,中医治疗骨伤的目标不只是“接骨”,更是要调和气血、活血化瘀、强筋健骨、修复功能,促进整体康复。
活血化瘀:让血流通则肿痛消
跌打损伤后,局部往往出现青紫、肿胀、疼痛等症状。这是因为血管破裂导致瘀血积聚。中医认为“瘀血不去,新血不生”,如果瘀血长时间停留,会影响新组织的修复。因此,治疗的第一步就是活血化瘀。
常用的中药有桃仁、红花、川芎、乳香、没药等,它们可以内服或外敷,帮助加快瘀血吸收,减轻肿胀和疼痛。一些中成药如跌打丸、活血止痛膏等,临床上使用广泛,起效温和但持续。特别是在骨折初期,西医会采用固定、制动的方式,而中医活血化瘀法能在不影响骨头复位的前提下,加速软组织的修复,减少出血后的并发症,为康复打好基础。
接骨续筋:中医外敷内服相结合
骨折之后,除了要将断骨对齐,还要促进骨痂生长、骨组织重建。中医有“续筋接骨”的经典理论,使用特定的中药能刺激骨细胞活性,增强骨骼愈合能力。如骨碎补、杜仲、续断、鸡血藤等药材,长期以来被用于促进骨伤恢复。这类药物多用于煎汤内服,也常被制成药酒、丸剂等形式,帮助患者从内在支持骨骼修复。
外敷药物则可直接作用于患处,提高局部药效浓度。例如,传统中药膏贴具有渗透力强、作用持久的特点,能深入皮肤直达病灶,常用于慢性伤痛、骨伤恢复期的治疗。
推拿正骨与针灸:调理筋骨,激活修复力
除了药物治疗,中医还强调“手法”对骨伤康复的重要性。推拿正骨术是中医骨伤科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专业手法调整骨骼位置、放松筋膜肌肉,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有助于缓解肌肉紧张、加快修复。对于关节错位、肌腱拉伤、功能障碍等问题,中医推拿可配合西医影像检查,在安全前提下辅助复位、恢复关节活动度。
针灸治疗也是骨伤康复中的重要手段。中医认为,针灸可“通则不痛”,通过刺激特定穴位,调动人体气血,改善局部炎症反应,缓解疼痛、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常用的穴位如阿是穴、阳陵泉、足三里等,都在骨伤后期调理中发挥积极作用。
调养饮食与生活习惯:康复期的关键细节
中医讲究“药疗不如食疗”,骨伤康复过程中,合理的饮食调养同样不可忽视。骨伤初期应避免吃生冷辛辣、刺激性强的食物,以免影响瘀血吸收。可以适当摄入富含胶原蛋白、钙质和高蛋白的食物,如猪蹄、鱼汤、牛奶、豆制品等,帮助骨组织修复。同时,中医注重“脾为生化之源”,强调要养脾胃。如果脾胃虚弱,药物吸收也会受到影响,因此,康复期的饮食应以易消化、营养均衡为主,避免大补伤脾。生活起居上,应避免患处过度使用和重复性损伤,尤其在骨折恢复期间,切勿急于活动,应遵循医生与中医师的建议,适度进行康复锻炼,循序渐进。
骨伤治疗不仅在于“治”,更在于“养”。中医在骨伤康复中所扮演的角色,是一种温和而持续的调理方式,能在患者最需要的阶段,给予多方面的支持。通过活血化瘀、接骨续筋、推拿针灸、饮食调养等方法,中医不仅帮助伤处恢复,更关注身体整体状态的调整。在骨伤康复的黄金期,若能结合中医的智慧,循序渐进地进行调理,不仅能缩短恢复时间,还能有效降低功能障碍和慢性疼痛的发生率。对于希望实现全面康复的人来说,中医无疑是一种值得信赖的康复助力。
(单位:灵川县人民医院,省市: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