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何金泉
在精神疾病的治疗与康复过程中,复发是一个令患者、家属和医护人员都十分担忧的问题。事实上,多数精神疾病在复发前并非毫无征兆,往往会出现一系列预警信号。及时识别这些信号并采取干预措施,能有效降低复发风险,为患者的康复争取宝贵时间。从临床数据来看,精神分裂症、双相情感障碍、抑郁症等常见精神疾病的复发率较高,而约70%的复发案例在发作前会呈现明显的预警特征。这些信号如同身体发出的“求救信号”,却常常因被忽视而错失干预良机。
情绪层面的预警信号情绪的异常波动是精神疾病复发最直观的表现之一。对于抑郁症患者而言,复发前可能会再次陷入持久的情绪低落,曾经感兴趣的事物逐渐失去吸引力,即使是简单的日常活动也会让人感到疲惫不堪。他们可能会频繁出现“活着没意思”的念头,对未来充满悲观和绝望。
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的情绪预警则更为复杂。在躁狂发作前,患者可能会突然变得情绪高涨、精力充沛,整夜不睡也不觉得疲惫,话多且语速快,常常滔滔不绝难以打断,自我评价过高,甚至出现盲目投资、冲动消费等行为。而在抑郁发作前,又会迅速跌入情绪低谷,与躁狂状态形成鲜明对比。
精神分裂症患者在情绪上的预警可能表现为对周围事物漠不关心,情感反应变得迟钝、平淡。原本热情开朗的人可能变得沉默寡言,对家人的关心无动于衷,甚至会出现无故的紧张、恐惧或易怒的情况,一点小事就可能引发激烈的情绪爆发。
认知层面的预警信号认知功能的改变是精神疾病复发的重要预警指标。注意力难以集中是常见表现,患者可能会发现自己无法专注于工作、学习或日常交谈,阅读时容易走神,记忆力也会明显下降,刚说过的话、做过的事转眼就忘。
思维逻辑的混乱也不容忽视。精神分裂症患者可能会再次出现思维散漫、联想离奇的情况,说话缺乏逻辑性,东拉西扯,让人难以理解。他们还可能坚信一些毫无根据的想法,比如认为有人在监视自己、议论自己,出现被害妄想或关系妄想的早期症状。
对于抑郁症患者,其认知上的负性思维会加重,他们会过分放大自己的缺点和失败,对自己进行全盘否定,觉得自己一无是处。这种认知偏差会进一步加剧情绪的低落,形成恶性循环。
行为层面的预警信号行为改变是情绪和认知异常的外在体现,关键预警信号包括:
睡眠障碍:失眠(入睡难、早醒后难再睡)或嗜睡(昏沉、睡眠时间显著增多)。
饮食习惯突变:食欲减退致体重骤降,或暴饮暴食以缓解焦虑。
社交退缩:回避交往、拒绝社交活动(如朋友聚会、家庭聚餐),自我封闭。
极端危险信号:出现自伤、自杀倾向,需高度警惕。
躯体层面的预警信号除了心理和行为上的变化,躯体方面也可能出现一些预警信号。患者可能会频繁出现头痛、头晕、心慌、胸闷等症状,但经过详细的身体检查,却找不到明确的器质性病变。这些躯体不适往往与心理状态密切相关,是精神疾病复发的躯体化表现。此外,患者还可能出现身体乏力、精力不足的情况,即使没有进行重体力劳动,也会感到疲惫不堪,四肢沉重,活动耐力明显下降。部分患者还会出现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的症状,如出汗、手抖、胃肠功能紊乱等。
如何应对预警信号发现精神疾病患者出现复发预警信号后,需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家属与患者要警惕并密切观察病情,发现异常时及时与主治医生沟通反馈,助力调整治疗方案;督促患者按时服药,严禁擅自增减药量或停药,这是预防复发的重要手段;同时帮助患者养成良好生活习惯,保证睡眠、合理饮食、适当锻炼以增强体质。
此外,心理支持不可或缺,家属应多与患者沟通,给予理解、关心和鼓励,助其缓解压力、树立信心,必要时寻求专业心理医生进行治疗干预。关注这些多层面的预警信号,通过上述措施可有效降低复发风险,助力患者康复,提高生活质量。
(单位: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省市:湖南省郴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