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段海卿
每次吃完柠檬、醋、橘子等酸性食物后,再吃其他食物会出现“酸倒牙”的情况,想必这种体验大家都曾有过,“酸倒牙”后的不适感让人无所适从。从科学角度分析,“牙本质敏感”是导致牙齿“酸倒”的主要原因,牙本质遭受酸性物质侵蚀后,其保护层失去作用,牙齿内部的神经末梢便会暴露在外,从而引发短暂的但强烈的疼痛或不适感。下面我们一起来探索一下“酸倒牙”背后的科学原理。
牙齿的防护系统
牙齿的硬度能与骨骼相媲美,这依赖于牙釉质、牙本质、牙髓三重防护体系。牙釉质是牙齿表面的重要防护物质,羟基磷灰石是牙釉质的重要成分,牙釉质就像核桃坚硬的外壳,硬度仅次于金刚石,但牙釉质一旦受损就无法再生,且初期受损时无异常反应,我们常会忽视。牙本质是牙齿主要成分,其中矿物质含量>70%,成千上万个牙本质小管构成牙齿主体,牙本质小管内部充满液体且直通牙髓,一旦牙本质接收到牙釉质的刺激信号,会立即通过牙本质小管向牙髓发起预警信号。牙髓是牙齿的神经中枢,其中包含丰富神经、血管,神经末梢的感知力极强,一旦冷、热、酸、甜等刺激性信号传到牙髓,我们就会有牙酸、牙痛等症状,这是牙齿敏感的主要原因。
“酸倒牙”的科学解释
酸性物质侵蚀牙齿防护系统,牙髓便会做出反应,导致牙齿无法正常咀嚼食物。目前口腔科研究理论逐渐丰富,关于“酸倒牙”的科学解释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化学攻击:酸性食物中含量大量氢离子,氢离子与羟基磷灰石发生反应后,牙齿中的钙元素、磷元素等矿物质大量流失,且苹果酸、柠檬酸还会阻碍牙齿自我修复,频繁进食酸性食物会导致牙齿结构的不可逆破坏。
(2)物理破坏:牙齿处于酸性环境中,酸性因子透过牙釉质到达牙本质,导致牙本质小管被破坏,若不及时改变酸性环境会导致牙本质小管开口扩大,随着牙本质小管开口的增加会导致管内液体流动速度加快,敏感通道扩大,进而导致“酸倒牙”情况频繁发生。
(3)神经刺激:牙本质小管传导刺激信号到牙髓中,牙髓中丰富的神经末梢会迅速做出反应,将疼痛信号传递到大脑皮质,从而让我们感知到强烈的酸痛感。这种神经刺激是“酸倒牙”现象中最直接也最令人不适的部分。此外,长期受到酸性物质刺激,牙髓可能会产生炎症,进一步加剧牙齿敏感和疼痛感。
了解了“酸倒牙”背后的科学原理,我们就能更好地采取措施来保护牙齿。比如,减少酸性食物的摄入,或者在食用后及时漱口,以降低酸性物质对牙齿的侵蚀。
牙齿敏感——引发“酸倒牙”的危险因素
牙齿敏感是导致“酸倒牙”情况发生的关键因素,牙齿越敏感我们越容易感觉到酸痛感,牙齿敏感的危险因素如下。
(1)饮食因素:柠檬汁、碳酸饮料、橙汁、红酒、酸奶等酸性食物是引发牙齿敏感的常见食物,每天饮用酸性饮料的人牙齿敏感发生风险更高。
(2)口腔因素:很多人对口腔卫生并不关注,少数人每天并不刷牙,或横向用力刷牙导致牙齿缺损;夜间磨牙会导致牙釉质严重磨损;剔牙不当也会损伤牙龈,甚至引发牙齿松动。
(3)其他因素:包括牙龈退缩、胃酸反流、口干症、牙齿美白等。
科学防护牙齿
通过科学有效的防护措施,能最大程度保护牙齿,提高牙齿的“抗酸”性能,我们可以通过以下方法对牙齿进行防护。
(1)科学饮食:进食酸性食物后,可搭配含钙食物平衡酸性物质,如“喝红酒配奶酪”“吃柑橘后嚼芹菜”“用吸管喝酸性饮料”等,一般情况下尽量少吃酸性食物,若进食酸性食物后,应在半小时后刷牙。
(2)口腔护理到位:选用柔软的牙刷,45°角刷牙,控制刷牙力度;选择含5%硝酸钾、8%精氨酸、氟化亚锡的牙膏。
(3)日常生活中做好牙齿的防护:每日使用含氟漱口水,改用生物活性玻璃牙膏。此外,平时还可嚼口香糖促进唾液分泌,进而起到保护牙齿的效果。
牙齿的“酸反应”是身体给我们的提示,了解它的原理后,才能更好地保护牙齿,让我们既能享受酸甜美味,又能守护牙齿健康!
(单位:冷水江市冷水江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省市:湖南省冷水江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