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邹海东
冠心病,全称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全球最常见、最致命的心血管疾病之一。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冠心病的发病率逐渐上升,呈现出年轻化趋势。很多人误以为冠心病只会突然出现剧烈胸痛甚至心梗发作,事实上,冠心病往往有着长时间的“潜伏期”,在这段时间里,血管逐渐狭窄、硬化,但症状可能并不明显,甚至完全没有被察觉。当出现典型症状时,往往意味着疾病已经发展到较严重阶段。
什么是冠心病
冠心病是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引起血管腔狭窄或闭塞,导致心肌供血不足而引发的心脏病变。冠状动脉是心脏供血的“生命线”,一旦血管出现硬化、斑块形成,就会影响血液流动,心肌缺血便随之发生。冠心病可以表现为稳定型心绞痛、不稳定型心绞痛、心肌梗死,甚至猝死。
冠心病的“潜伏期”如何形成
冠心病的发生并非一朝一夕,它通常是长期不健康生活方式与多种危险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高脂饮食、缺乏运动、长期吸烟、饮酒过量、精神压力大、血脂异常、高血压、糖尿病等,都会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
在潜伏期内,血管内膜逐渐损伤,脂质沉积形成斑块,血管弹性下降,血流逐渐受限。此阶段虽尚未引起剧烈症状,但心肌已经处于长期、隐匿的缺血状态。很多患者在潜伏期并无明显不适,或仅有轻微、短暂的胸闷、气短,被误认为是“累了”“年纪大了”,从而错过最佳干预时机。
这些早期信号不可忽视
胸闷或压迫感:最常见的表现是胸前部位或心前区出现压迫、紧缩感,常在劳累、情绪激动或饱餐后发生,休息后可缓解。很多人描述为“胸口像被石头压着”,但症状轻微时,往往被误认为胃部不适或消化不良。
呼吸困难或气短:即使进行轻度活动,如爬几级楼梯、走稍远一点,就感到呼吸不畅、气短,或比以往更容易疲劳。往往提示心肌供血不足,心脏泵血功能下降。
乏力、易疲劳:长期感到精力下降,稍微活动就觉得累,甚至连日常家务都力不从心,可能是心脏无法有效供血所致。
上腹或肩颈部不适:部分患者可能并不表现出典型的胸痛,而是出现上腹部胀闷、肩颈酸痛、牙痛、手臂酸麻等。这些“非典型”症状容易被误判,尤其在老年人和女性中更常见。
夜间发作的症状:夜间或凌晨突然胸闷、心悸、憋醒,需要坐起才能缓解,这种情况多提示心脏功能不稳,属于比较严重的缺血表现,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哪些人群需格外注意
有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的人群;长期吸烟或饮酒者;久坐少动、肥胖者;有家族性冠心病史的人;处于长期精神压力、焦虑状态者。这类人群即使症状轻微,也应定期体检,进行心电图、动态心电监测、心脏彩超、冠脉CT等检查,及时发现潜在危险。
如何及早预防
控制危险因素:合理控制血压、血糖、血脂水平,是预防冠心病的基础。坚持监测并遵医嘱用药,减少动脉硬化风险。
均衡饮食:减少高脂、高盐、高糖饮食,多摄入新鲜蔬菜、水果、全谷物、鱼类和坚果等,有助于维持血管健康。避免过量摄入红肉和动物内脏。
适度运动:规律的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骑车可以改善心肺功能,降低体重,促进血液循环。但心血管高风险人群需先咨询医生,选择适合自身情况的运动方案。
戒烟限酒:烟草中的有害物质会损伤血管内皮,加速动脉粥样硬化。酒精过量也会增加高血压、心律失常等风险,需尽量避免或限制饮用。
管理情绪:长期精神紧张、情绪波动,会影响心血管健康。可通过冥想、深呼吸、太极、瑜伽等方式缓解压力,保持心态平和。
定期体检:中老年人及高危人群应每年至少体检一次,尤其关注心电图、血脂、血糖、血压及心脏超声等指标,做到早发现、早干预。
冠心病并不是一夜之间发生的急症,而是长期积累的结果,其“潜伏期”可能长达十年甚至更久。这段时间看似平静,实则潜伏危机。很多严重事件的发生,如急性心梗或猝死,往往是因为早期信号被忽略,最终失去了主动干预的机会。身体的每一个小异常都值得重视,当出现不明原因的胸闷、气短、疲劳或上腹、肩颈部不适时,不要简单归咎于“老了”“累了”,而应及时就医检查。只有尽早识别并控制危险因素,改善生活方式,才能有效延缓或阻止冠心病的发展。
(单位:贺州市中医医院,省市:广西壮族自治区贺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