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谢天蓓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阻肺)是一种逐渐进展的呼吸系统疾病,患者常因气道阻塞和肺功能下降而面临多种并发症风险,如呼吸衰竭、肺部感染和心血管问题。这些并发症不仅会加速病情恶化,还可能威胁生命。因此,针对慢阻肺患者的日常护理,不能仅停留在缓解症状上,更需要通过科学的干预手段预防并发症的发生。以下从四个核心方向出发,探讨如何通过合理的护理措施为患者筑起一道健康防线。
一、优化呼吸功能管理
对于慢阻肺患者来说,维持呼吸功能的稳定是预防并发症的基础。在日常护理中,家属和患者需要共同关注呼吸状态的细微变化。比如,可以通过监测血氧饱和度来评估是否需要吸氧支持——长期低氧血症会加重心脏负担,甚至诱发肺源性心脏病。建议在医生指导下制定个性化的氧疗方案,避免过度依赖或随意调整吸氧时间。缩唇呼吸和腹式呼吸是两种简单有效的训练方法,前者通过延长呼气时间帮助排出肺内残余气体,后者则能增强膈肌力量,减少呼吸时的能量消耗。患者可以每天抽出10~15分钟练习,逐渐形成习惯。同时,避免长时间处于空气污染、烟雾或冷空气刺激的环境中,外出时佩戴口罩也能减少气道敏感反应。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如果出现呼吸频率加快、嘴唇发绀或咳痰颜色异常(如黄绿色),应及时就医排查感染风险。
二、主动预防呼吸道感染
慢阻肺患者的气道防御能力较弱,一次普通的感冒都可能演变成严重的肺部感染。因此,预防感染需要贯穿日常生活的每个细节。首先,疫苗接种是首要防线:每年秋季接种流感疫苗,以及根据医生建议接种肺炎球菌疫苗,能显著降低感染概率。其次,个人卫生习惯不容忽视——勤洗手、避免用手触摸口鼻、定期清洁居住环境(尤其是空调滤网和加湿器)都能减少病原体传播。在季节交替或流感高发期,建议减少前往人群密集的公共场所。如果家人出现呼吸道症状,应尽量与患者保持距离,必要时分房居住。
三、科学调整营养摄入
慢阻肺患者常因呼吸耗能增加、消化功能减弱而面临营养不良的风险,而低体重又会进一步削弱免疫力,形成恶性循环。因此,饮食管理需要兼顾热量供给与营养均衡。建议采用“少食多餐”模式,将一日三餐调整为5~6餐,减轻进食时的呼吸负担。每餐可优先选择高蛋白食物(如鸡蛋、豆腐、瘦肉),搭配易消化的碳水化合物(如燕麦、红薯)提供能量。部分患者因气促而减少饮水量,但事实上,充足的水分摄入(每天1500~2000毫升)能稀释痰液,帮助排痰。若患者存在水肿或心功能不全,则需遵医嘱控制饮水。需要警惕的是,高碳水饮食可能增加二氧化碳生成,加重呼吸负担,因此建议咨询营养师制定个性化食谱。对于吞咽困难或食欲极差的患者,可考虑使用营养补充剂,但需避免盲目服用保健品,尤其是含糖量过高的产品。
四、重视心理支持与生活方式干预
长期受呼吸困难困扰的慢阻肺患者,容易陷入焦虑、抑郁的情绪中,而心理状态恶化又会反过来影响治疗依从性。护理过程中,家属需要敏锐察觉患者的情绪变化,避免用“别多想”“放松点”等敷衍性语言,而是通过陪伴散步、一起听音乐等方式营造轻松氛围。鼓励患者参与病友互助小组,分享抗病经验,也能缓解孤独感。吸烟者必须彻底戒烟,并远离二手烟环境;酒精会抑制呼吸中枢,也应尽量避免。适度的运动如散步、太极拳能提升心肺耐力,但需注意循序渐进,运动时携带急救药物(如短效支气管扩张剂)。此外,寒冷天气容易诱发支气管痉挛,外出时做好颈部、胸部的保暖措施,室内使用空气加湿器维持湿度在40%~60%,都有助于减少急性发作。
结语
预防慢阻肺并发症是一场需要患者、家属和医疗团队共同参与的持久战。从呼吸功能维护到感染防控,从营养支持到心理调适,每一个环节都需要耐心和细致。虽然疾病无法完全逆转,但通过科学的护理手段,完全有可能延缓病情进展,帮助患者维持更好的生活质量。重要的是,护理措施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需要根据患者的个体情况动态调整。当患者和家属真正将这些方法融入日常生活时,慢阻肺的管理就不再是被动的应对,而成为一种主动的健康守护。
(单位:宜州区人民医院,省市: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