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颜志豪
当我们面对镜子审视牙齿,往往只关注其是否整齐洁白,却忽视了牙齿和口腔的健康对身体其他系统的深远影响。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揭示,口腔健康与心血管健康之间存在密切的关联。牙龈炎、牙周炎等口腔慢性感染不仅影响咀嚼和进食,更可能悄无声息地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本文将带你系统了解口腔疾病是如何“牵动”心脏健康的,并给出切实可行的健康建议。
一、口腔与心脏:看似遥远却密切相关
在很多人眼中,牙齿的健康不过是和吃饭、说话和笑容是否美观相关的问题。其实不然,口腔不仅是人体消化系统的起点,更是全身健康的重要“哨兵”。近年来,大量研究发现,口腔健康与心血管系统之间存在紧密联系,尤其是牙龈炎、牙周炎等慢性炎症性口腔疾病,不仅是局部感染的表现,更可能是心血管病变的“幕后推手”。牙周病患者常会出现牙龈红肿、出血、口腔异味、牙齿松动等症状,实质上是牙龈及牙槽骨等组织的慢性破坏。而当这些炎症持续存在时,大量致病菌便有可能通过破损的牙龈组织进入血液循环,诱发或加重动脉粥样硬化等心血管疾病。已有研究指出,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常可检测出来源于口腔的病原菌DNA。不仅如此,口腔中的炎症也会提升全身的炎症水平,促使人体分泌多种促炎因子,从而引起血管壁功能下降、血栓形成风险增加,最终危害心脏健康。因此,口腔与心脏之间并非毫无关联,而是一个复杂的相互作用过程。当我们忽视牙周健康时,实际上也在无意中放任心血管疾病的隐性威胁蔓延。在这里提醒大家,心血管疾病患者、糖尿病患者、吸烟者、中老年人、孕妇及有心脑血管家族史的人群,均需格外关注口腔健康对心脏的影响。
二、病理机制:口腔细菌如何“攻击”心血管系统
口腔细菌之所以能够影响心血管系统,关键在于它们不仅停留在口腔表面,而是能够通过多种机制进入血液循环,对心血管系统产生实质性的伤害。首先,牙周病导致牙龈屏障受损,使病原菌及其代谢产物如内毒素得以进入血流。这些微生物可直接作用于血管内皮细胞,引发局部炎症反应,加速动脉粥样硬化过程。其次,这些致病菌还能够激活机体免疫系统,引发全身性免疫反应。长期炎症状态下,体内会持续释放如IL-6、TNF-α、C-反应蛋白等促炎因子,增加血管壁通透性,促进脂质沉积,形成粥样斑块。更进一步,炎症还能导致血小板活性增强,使血液黏稠度上升,增加血栓形成风险,这正是心肌梗死、脑梗死等急性心血管事件的直接诱因。同时,口腔慢性炎症还可能影响胰岛素敏感性,诱发或加重糖尿病,而糖尿病又会加速血管硬化与心血管损伤,形成恶性循环。此外,部分细菌毒素可激活补体系统,破坏血管平滑肌细胞,进一步削弱血管壁稳定性。这些机制说明,口腔细菌通过多种路径对心血管健康造成系统性威胁。因此,牙周病不只是口腔问题,它是一种影响全身,尤其是心血管系统的“隐形杀手”。
三、从牙科临床到公众日常:如何实现口腔与心脏的双重守护
在临床实践中,口腔科医生不仅要关注牙龈出血、牙齿松动等局部表现,更应树立系统性健康的观念,主动将患者的口腔状况与全身疾病相联系。尤其是在面对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等慢性病患者时,需特别警惕其口腔健康状况。一旦发现明显牙周病表现,应建议患者进行心血管风险筛查,并与内科、心血管科医师合作,开展跨专业的联合管理。与此同时,公众也需提升自身的健康意识,从日常生活做起,实现口腔与心脏的双重保护。首先,坚持早晚正确刷牙,合理使用牙线或冲牙器清洁牙缝。其次,每年至少进行一次口腔检查和洁牙,及时清除牙石和菌斑。第三,戒烟限酒、控制糖分摄入,有助于减轻口腔和心血管双重负担。第四,对于存在牙周病史或心血管家族史的个体,应建立长期口腔健康档案,实行动态跟踪与干预。最后,公众应摒弃“牙病是小病”的错误观念,意识到牙周炎并非单一的局部炎症,而可能是全身炎症与心血管风险的外在表现。只有从源头预防、过程管理、后续监测三个层面协同推进,才能实现口腔健康与全身健康的深度融合,为“从口护心”打下坚实基础。
(单位:柳州市人民医院,省市: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