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龙融燕
在人们的传统观念中,正畸矫治主要是为了牙齿美观。然而,随着现代口腔医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研究和临床实践显示,矫治不仅关乎整齐的牙齿,更关乎儿童的生长发育、呼吸功能、心理健康甚至未来的整体体质。特别是在儿童时期开展早期矫治,对其全身健康的影响是深远而关键的。
早期矫治的远不止“牙齿排列”
牙齿排列不齐,看似只是“牙齿长得不好看”,实际上却可能隐藏着更深层的问题。儿童常见的牙颌畸形如地包天、龅牙、牙列拥挤、咬合不正等,不仅会影响面部外形,还可能影响咀嚼功能、发音、口腔卫生、颌骨发育,甚至引发呼吸和睡眠障碍。
在儿童的生长发育过程中,颅颌面部是一个动态变化的系统。牙齿的排列、上下颌骨的发育、面部肌肉的张力、舌位、呼吸方式,这些因素彼此影响,共同决定着孩子的面貌、功能和健康。早期矫治的意义,就在于在这一关键发育阶段,及早发现和干预异常,帮助引导颌面部向正常方向发育,避免问题恶化。
咬合问题可能影响面部发育与姿势
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如果存在牙颌关系异常,比如上颌过度前突或下颌发育不足,不仅会造成“嘴突”“下巴短”的外貌问题,还会影响面中部骨骼的发育。面部比例不协调,可能引发下颌功能紊乱,影响吞咽、咀嚼等基本功能。颌面结构的异常还可能导致头颈部姿势的代偿性改变。例如,下颌后缩的孩子,为了呼吸更顺畅,常常会不自觉地抬头、伸颈,久而久之可能发展为颈椎曲度异常、肩颈劳损等体态问题。因此,矫治不仅是“整牙”,更是在帮助孩子建立一个平衡、协调的身体结构。
呼吸方式与正畸问题息息相关
很多家长不会意识到,孩子用嘴呼吸而不是鼻子呼吸,可能是牙颌发育异常的原因之一,也可能是其结果。正常的鼻呼吸有助于上颌骨的宽度发育,有利于舌头处于正确位置,促进牙齿有序生长。而长期张口呼吸,会导致上颌狭窄、腭盖高拱、牙列拥挤等问题,同时伴随面部发育变形,如“腺样体面容”。
张口呼吸还会降低呼吸效率,影响大脑供氧,影响孩子的专注力、学习能力和睡眠质量。研究表明,很多患有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的儿童,其实存在程度不一的呼吸道阻塞问题。因此,早期矫治不只是矫正牙齿形态,更可能改善孩子的呼吸状态,提高生活质量。
语言发音和社交心理的影响不可忽视
如果咬合关系异常,舌头不能正确地摆放在口腔中,孩子在发音时可能出现吐字不清、漏风、发音模糊等问题。尤其是在语言发展关键期,这种影响可能对沟通能力和社交信心造成打击。不少孩子因为牙齿突出、嘴型异常而在同龄人中遭遇嘲笑或排斥,长期下来,容易形成自卑、退缩、焦虑等心理问题。而早期矫治介入,能够改善面部外观、提升自信心,让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以更积极、健康的心态面对他人和自己。
为什么要“早”进行矫治
传统观念认为,正畸应等到恒牙完全萌出后再开始,但这一观念正在逐步被颠覆。早期矫治强调的并不是“越早矫正越好”,而是在合适的时间窗口内,抓住发育的关键节点,通过功能性引导来促使颌骨正常生长。一般乳牙列期和替牙期(大约6~12岁)是实施早期干预的关键阶段。这一阶段孩子的颌骨还具有可塑性,通过佩戴功能性矫治器、引导咬合关系、干预不良口腔习惯,可以有效防止严重畸形的发生,甚至减少将来复杂矫正的需求,缩短治疗周期,降低拔牙和手术的风险。
家长应关注的信号
换牙过晚或牙齿萌出顺序异常;牙列拥挤、牙齿排列不整齐;咬合时上牙完全覆盖下牙,或出现地包天;存在明显的张口呼吸或打鼾;发音不清、说话漏风;面部左右不对称、下巴后缩或偏斜。一旦发现上述问题,建议尽早带孩子去口腔正畸专科就诊,进行专业评估和早期规划。
儿童的生长发育阶段是一次不可逆转的“机会窗口”。正是在这个阶段,科学的干预和引导能带来事半功倍的效果。早期矫治并不是“拔牙整齐”那么简单,而是一项关乎孩子未来发育、健康和心理的综合性干预。对家长而言,关键在于及时发现、科学决策,为孩子铺设一条更健康、更自信的成长之路。
(单位:广西科技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省市: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