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彭南英
超市的干货区,枸杞和红枣总是摆在一起,中药房里,枸杞和红枣又都是药材,被称量抓配,这就是“一物双身份”,也是中医“药食同源”的生动体现。但食材和药材怎么区分?二者的边界不只是看名字,传统医学的智慧和现代科学的验证都有体现。
功效强度:从日常调养到疾病治疗
食材与药材的区别,首先在于功效强弱与针对性的不同,《黄帝内经》有“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之说,表明食物的根本功用是滋养生命,如粳米能补脾胃、充津液,其效果平和而持久,即便长久食用也不至于伤身;生姜可温中止呕,但日常做菜调味时,其药性被冲淡,更多的作用是去腥增香。
药材有着偏性,有着治疗方向,《神农本草经》把药物分成上、中、下三类,下品药“多毒,不可久服”,像附子能回阳救逆,没经过炮制就会引起中毒,黄连苦寒清热,长久吃会伤脾胃阳气,就是药食两用的茯苓,当作药材用的时候,要靠搭配来加强它的健脾利湿功效,用来医治脾虚泄泻之类的病,不能当成食物补养身体。
使用场景:日常饮食与辨证施治
食材的使用讲究“饮食有节”,融入日常三餐搭配之中,中医食疗讲究“春食芽,夏食瓜,秋食籽,冬食根”,按照季节选择食材,春天吃韭菜助阳气上升,秋天吃山药补肺润燥,这些食材的使用不需要严格控制剂量,更多的是根据个人口味和体质来调整,身体偏寒的人可以多吃羊肉温补,容易上火的人可以吃点绿豆清热。
药材的应用要遵照“辨证施治”的原则,要在医师的指导下确定配伍、剂量以及疗程,同样是生姜,当作食材随便用,炒菜煮汤都可以;当作为药材医治风寒感冒的时候,要同葱白一同煎服,而且用量要依照病情轻重来决定,要是用量过多就会引发燥热。
安全性阈值:无毒无害与毒副作用对比研究
安全性是区分食材和药材的标尺。《饮膳正要》中提到“饮食百味,要其精粹,审其有补,益于身者则食之”,可见食材要有广泛的适用性,像小米、南瓜、白菜等这些食材,几乎适合所有人,即使吃多一点,也很难出现明显的毒副作用。
药材是有安全剂量的,有禁忌的人群。杏仁有甜杏仁和苦杏仁,甜杏仁可以当零食吃,苦杏仁含有氢氰酸,过量吃会中毒,需要炮制后限量使用。麻黄是药材可以发汗解表,但是高血压不能吃;甘草可以调和诸药,但是长期大量吃会水肿,这些都是药材的毒副作用。
现代毒理学研究确定了安全阈值,食材的LD50远高于人体日常摄入量,药材的治疗量与中毒量较接近,如人参,药用剂量3~9克,超30克可引发“人参滥用综合征”,出现兴奋、失眠症状。
文化认知:生活经验与医学体系
在漫长农耕岁月里,食材认知起源于生活,先民们尝试发现哪些植物种子可以充饥,哪些果子能调味,这样的尝试逐渐形成饮食文化基础,端午吃粽子,中秋吃月饼,这些习俗所用到的糯米、豆沙等食材,更多的是一种文化意义而不是治病效果。药材的认知是医学实践的总结,《本草纲目》记录了1892种药物,每一种药材都记录了它的性味归经、功效主治,形成一个知识体系。
动态边界:药食两用物质的独特性存在
食材和药材之间存在一类“药食两用”物质,其身份会随着使用场合发生改变,卫健委公布的药食同源目录里既有山楂、百合这样的食材,也有肉桂、花椒这些调味香料,山楂用来炖肉解腻的时候是食材,制作成治疗消化不良的中成药时就成了药材;菊花泡水喝的时候是食材,配合其他药物用于治疗风热感冒的时候就变成了药材。
这类型的物质具备双重属性,是药食同源的动态平衡,现代研究显示,这类物质的活性成分含量介于纯食材和纯药材之间,枸杞里的枸杞多糖,在平常食用量的时候,可以调节人体的免疫力,如果服用的量到达药用剂量,就可以辅助治疗一些免疫力低下的疾病,这种“量效关系”就是决定它是不是食材或者药材的关键。
了解食材和药材的区别,并不是要将药食同源整体分开,而是为了更好地利用大自然的馈赠。日常饮食以食材的营养和平和为主,药用调理以药材的特性和规范为主。
(单位:永顺县灵溪镇卫生院,省市: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