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莫曙岚
当谈到疼痛,许多人想到的是偶尔的腰背痛、肩颈酸、膝关节不适,这些疼痛大多数通过休息或短期治疗就能缓解。然而,对于部分人来说,疼痛并不会随着时间消退,反而长期存在,逐渐影响日常生活,甚至侵蚀心情与睡眠,这种疼痛被称为慢性疼痛。慢性疼痛不仅仅是一种身体上的不适,更是一种长期困扰患者的慢性疾病,在骨科疾病中尤为常见,比如退行性关节炎、腰椎间盘突出、肩周炎等。随着医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患者不再满足于单一的药物或手术治疗,而是开始关注更全面、更个性化的康复方案。中西医结合康复,就是近年来在骨科慢性疼痛管理中逐渐被重视的一种新思路。
慢性疼痛为何如此难缠
慢性疼痛通常指持续三个月以上的疼痛,它可能源于骨关节退变、术后恢复不良、长期姿势异常、慢性软组织损伤等。与急性疼痛不同,慢性疼痛往往不是简单的组织损伤,它涉及神经系统的敏感化、疼痛信号异常传导及心理情绪因素的共同作用。
很多患者长期依赖止痛药,但效果有限,甚至可能因药物副作用加重胃肠负担、损伤肝肾功能;而一些人选择手术,却发现术后仍存在“残余痛”或慢性不适。传统的治疗方式更多着眼于“止痛”,而不是解决背后的根本原因,因此容易陷入“疼痛-用药-暂缓-再痛”的恶性循环。
中西医结合康复:多维度、多层次的干预
西医在慢性疼痛管理中更强调解剖学、病理生理学,通过药物、注射、物理治疗以及必要的手术进行干预;而中医则注重整体调节,强调“通则不痛”,通过针灸、推拿、中药调理等手段改善气血运行、缓解经络阻滞。
两者有机结合,就能在局部治疗的同时兼顾全身的机体功能调节,达到标本兼治的效果。例如,针对腰椎间盘突出引起的慢性腰腿痛,西医可以通过消炎镇痛药物、物理因子治疗(如热疗、电刺激)来减轻症状,而中医则可通过针灸刺激特定穴位、推拿松解软组织,进一步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和神经功能。
康复训练的重要性不容忽视
慢性疼痛患者常常因为疼痛害怕活动,长时间不动不仅会加重肌肉萎缩、关节僵硬,还会使疼痛阈值降低,形成恶性循环。康复训练的目标不仅是缓解疼痛,更重要的是恢复功能、重建信心。
西医康复训练强调循序渐进、个体化制定训练方案,比如针对肩周炎患者,通过牵拉、主动活动训练,改善关节活动度;针对膝关节退行性病变的患者,则侧重股四头肌力量训练,增强关节稳定性。结合中医方法,例如中药熏蒸、艾灸或拔罐,能在训练前后帮助松弛肌肉、促进血液循环,减轻训练过程中可能引起的不适感,使康复训练更易坚持、效果更好。
心理调节:常被忽略的关键环节
慢性疼痛不仅是“痛”,更是大脑长期感知和情绪体验的结果。研究表明,慢性疼痛患者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焦虑、抑郁和睡眠障碍。如果只专注于局部疼痛处理,而忽视心理因素,效果往往有限。在中医理论中,疼痛与情志密切相关,认为“百病皆生于气”,情绪紊乱可以加重疼痛感受。因此,在康复方案中加入心理疏导、冥想、呼吸训练、音乐疗法等,帮助患者调整心态、缓解紧张情绪,也属于中西医结合的重要组成部分。
饮食与生活方式干预
很多人并不知道,日常饮食和生活习惯也能影响慢性疼痛的发生与发展。长期高盐、高糖、高脂肪的饮食会加重体内慢性炎症反应,使疼痛加重;而缺乏足够的营养(如维生素D、钙、镁)会影响骨骼和肌肉健康。
中医强调饮食调理,如多食用清淡、温热、易消化的食物,避免过度寒凉,帮助改善体质、减少湿寒阻滞。西医则建议合理补充蛋白质、增加抗氧化营养素,支持肌肉修复和抗炎反应。同时,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睡眠、保持适度活动,都是减轻慢性疼痛、提高康复效果的重要一环。
慢性疼痛,尤其在骨科领域,是一个复杂而长期的健康挑战,它不只是一种“痛”,更是一种全身性的功能障碍和生活负担。传统单一治疗模式往往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反复发作让患者身心俱疲。中西医结合康复为慢性疼痛患者带来了新的思路,通过多角度、全方位、系统性的干预,帮助患者在缓解疼痛的同时恢复功能、重建信心,改善整体生活状态。
(单位:贵港市中西医结合骨科医院,省市:广西壮族自治区贵港市)